在侯孝贤与杨德昌的慢镜头里面,我能找到相似的文学气质,那应该就是吴念真的文字。像寂寞的海岸线上寻找着贝壳,翻开岁月的书签看往昔的折痕。
嘈杂拥挤的地铁像是人生必须经过的修炼,读书成了最好的度脱,吴念真的文字能让人舒缓。生命中会经历过很多人,发生过很多事,去过很多地方,如果没有文字的录入恐怕也不会被人记得。吴念真用散文化的笔法回顾了他“心底最挂念的人”、“日夜惦记的地方”、“搏真性情的朋友”······往事已随人去,唯有自己独对回忆。像他自己说的: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这个道理到了这样的年纪几乎已没有什么疑惑的余地,只是在日复一日如川剧“变脸”般不停转换的角色扮演中,“自己”这个角色反而少有上戏的机会,除了午夜场;而在几乎无声也无观众的演出过程里,和“自己”对戏的另一个唯一的角色叫“回忆”。
他们台湾那些年变化真的很大,在吴念真个体的回忆之中我们也能感受出这种沧桑。他文字里面写的那些人让我会想起《恋恋风尘》、《童年往事》、《一一》中的那些场景,但是文章前言提到的四个相命师的感悟为所有的叙述增加了一种浓浓的宿命感。我喜欢吴念真文笔中的“淡”,尽管有着百孔千疮的伤痕,有着沉重生活的压力,也有许多许多的遗憾,但是他都用一种很淡很淡的方式来讲述,这种淡反而更让人在阅读中去品,浓墨重彩的表达与喧嚣的生活造就合为一拍,反而这份岁月沉静中的淡越发让人感到不容易。
人老了,会反反复复想起一些往事,追溯的过程里面总有一个年轻的自己,我写的时候已经知道了很多热命运的结局,也记下来他们在命运挣扎的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