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在路上----电影《摩托日记》

标签:
在路上不知道地震眼神内心 |
分类: 天堂电影院 |
我踏上了一条比记忆还长的路,陪伴我的是朝圣者的孤独。
“亲爱的妈妈,人越过边界的时候越过了什么,每一刻都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一半为过去感到忧伤,另一半是进入一个新世界的兴奋。”
----电影《摩托日记》台词
1951年12月29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23岁的青年,一个患有严重哮喘病的23岁青年,和一个29岁的朋友,带着简易的行囊骑上一辆1939年产的诺顿500摩托开始一段横穿南美大陆的旅行。
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路在轮胎下延伸了12000公里。
宽广无垠的天地,不见尽头的大道,摩托车的轰鸣,还有青春的梦想,一同在路上飞扬。世界在我所未知的地方展开。
起初这是一场充满新奇的旅行,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从雨季的亚马逊河,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壮丽的南美风光尽收眼底,还有和美丽的南美少女的一段情缘······
旅途的延伸,行路的艰难,还有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青年,带着青春的梦想闯入了一不公正的世界,贫穷中只能等死的老妇人,逆来顺受的接受资本家盘剥的工人······他开始思考这一切苦难与不公正的根源。
世界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改变了你,而你也决定改变这个不公正的世界。
电影在旅行结束的时候结束了,后来的故事我知道,这个青年回去读了大学,得到了医学博士的学位,有一天认识了一个叫卡斯特罗的男人,他们一起领导了古巴革命的胜利,
再后来,他放弃了一切官职,前往刚果和玻利维亚,帮助那里的贫苦民众革命,最后他被杀死,面对枪口他说:开枪吧,你打死的只不过是一具躯体。“
这个人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叫切-格瓦拉。
我们就坐在一个写字间里,刻骨铭心的忍受生活的呆板,加班加点的接受体制的塑造,为一份有一份保险而庆幸,为得到一套房子而拼命,偶尔像模像样的代薪休假一次,有过山,玩过水,在喘息一下后重新接受同样的枯燥与呆板。我们拼命的让自己相信理想全是扯蛋,钱才是一切的理想,快乐的根本。
看着街头挂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T恤与画像,看着他深邃的眼神,我们也偶尔会出身,真的会有这样的人,放弃了一切为理想而献身?有那么一刻你也想和他一起上路,带着梦想去颠簸。
10天后我辞掉了那份工作,一年后我去蒙古国,现在我即将去更遥远的非洲,再有10个小时我将登上火车申请去埃及的签证,出发前重新温习了这部电影,平稳一下内心的忐忑。世界也在我所不知道的地方展开,我也准备接受世界对我的改变,更愿意结识远方的你,一起准备对它的改变。
前一篇:电影拯救生命——《逃离德黑兰》
后一篇:爱人的心没有罪——《春娇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