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美利坚32——建国之初的危机

(2011-08-27 11:31:38)
标签:

美利坚

历史

富兰克林

华盛顿

美国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1783年11月21日,在法国凡尔赛宫塞纳河上,5万名观众见证了蒙戈菲耶兄弟——约瑟夫和艾丁尼的惊人成就,人们乘坐热气球飞上了天空,这是人力操控飞行的开始。在观看的人群中,有新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驻法国大使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也是为大科学家。有观众问富兰克林,这东西有什么实际用处?富兰克林的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

  在大洋的彼岸,新世界,一个崭新的国家美国已经宣告了诞生,它影响大世界的将是什么样?当时的欧洲大陆,深知世界范围内大多还是君主制国家,这个崭新的契约性国家宣告了成立,它的未来又会是怎样呢?

  1784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结束在法国巴黎的大使任期回国,接替他的新人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

  富兰克林已经开始思考新生的美利坚合纵国的命运。当时美国的大陆会议不能胜任其财政职责,债台高筑,大陆军内部有着兵变和造反的危险。和平时期进一步暴露出了美国邦联政府的不足。

  美国《邦联条例》拟定于1777年,但是经过四年长期战争直到1781年才被批准。这个《邦联条例》的主要目的是打赢独立战争,这点已经做到了,但是这个条例有个问题,各州保留了很大的权力,邦联政府更像是一个联合的州,而不是美国。

  大陆会议没办法召集一支军队并支付它的费用,各州没有对邦联必须履行的责任,大陆会议也不能强制它们。

  每个州都有平等的代表,每个州的代表必须就如何投他们州的一票取得一致,全体一致是一种实际的否决权,小小的罗德岛经常用它威胁搞乱会议议程。

  这个条例没有行政机构,也没有司法机构。

  除此以为,很多州都在争夺要求阿拉巴契亚山脉以东的大片土地,也是矛盾重重。

  独立之后的美国最大的成就就是1787年通过的《西北土地法令》。从老的西北地区划分出一大片地区——现代的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的一部分。按照这项明智有远见的措施,新土地上讲永久禁止奴隶制。而且,这些土地都分成6英里的正方形城镇,其中有一块地方必须拿出来做公共教育。


  《西北法令》继续大陆会议的计划,将每个新地区看做一个准州。定居者在这些地方可以建立自由政府和拟定宪法,一旦居民人数达到6万,就可以以一个新州的名义加入邦联。在世界的历史上,平等原则首次得到如此承认。美国的准州不再是殖民地,永久性的隶属于母国。这也是从大英帝国的失败中总结的教训。

  《西北法令》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规定了新地区宗教信仰的自由。这里吸收了新近通过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中的内容。

  尽管有了这些世俗和宗教自由的进步,但是新生的美国整个财政状况失控。小小的罗德岛就带头不承担财政责任。邦联政府在外交问题上也多有不一致,在与西班牙的交涉过程中,南北方对新奥尔良出海口等权利问题上也是争议很大。


  这些问题都在危机着新生的邦联政府,最令人惊恐的是马萨诸塞州的武装暴动。革命战争时期退伍的上尉丹尼尔·谢司直接领导了一支由绝望的农民组成的“部队”早饭了。州政府平息了叛乱,叛乱分子被判死刑,但是很快被赦免。

  谢司起义震撼了许多有责任的美国开国者们,华盛顿就对此特别忧虑。富兰克林也深思,他认为:“由于担心给我们的州长过多的权力,现在我们面临国民过少服从的危险”。

  杰斐逊写信给麦迪逊,从积极方面谈这次“不稳定的群体事件”:


  我认为,经常地有一些小骚动是一件好事,它对于政界,如同暴风雨对于自然界一样是必要地。确实,不成功的骚乱一般会造成对进行叛乱的人的权利的侵害。这一事实应提示真正的共和国的统治者们在惩罚叛乱时要从轻,不要使民众失去信心。动乱对于一个健康的政府有如必要的良药。

  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上,已经有人公开的谈论造势,要复辟君主制了。危机在加深,1786年9月,安纳波利斯会议上,麦迪逊开始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积极合作,准备次年5月在费城召开所有州都参加的回忆。用汉密尔顿的话说,会议的目的是“制定联邦政府的宪法,要足以应对邦联的紧急事变”。


  拯救美国的重任落在了一个小个子,后来被尊为美国联邦宪法之父的“伟大的小个子麦迪逊”身上。

  1786年11月,乔治·华盛顿写信给麦迪逊,他这样说到:

  我们的曙光最灿烂;当前沃恩面前的乌云却最多!面对即将来临的暴风雨,需要智慧和经验来挽救这个政治机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