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中庸》的核心观念

(2011-05-04 22:56:35)
标签:

孟子

《中庸》

荀子

政事

万民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孟子讲“诚”:“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荀子讲“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之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知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孟子是从内在心理讲,荀子从外在政事讲。《中庸》中,将荀子、孟子有所合一,但是以孟子为根本。

 

  什么是“诚”?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20章》

   “诚”首先规定为“天”的根本性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易传》将自然予以道德化。人情化的沿承;另一方面又是它的倒转,即由超越走向内在。这里的实际过程是:先将宇宙本体(“天”)品德化(“诚”),亦即给予宇宙以道德本体义,然后又把它作为人性自觉的来源和本质(“自诚明谓之性”),人必须努力修养以达到它(“自明诚谓之教”)。这样,主观的道德修养(“人”)与这个客观品德化的宇宙本体(“天”),普遍的外在运动(“诚者”)与独自的内在修养(“诚之者”),先验本体和情感心理,就不但变成了一个东西,而且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还成为具有决定性的关键环节。从而君臣、夫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外在社会伦常秩序(“五达道”)反过来必须依赖内在的“智、仁、勇”(“三达德”)的主观意识修养才能建立和存在。这里,由“修身”(“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而“治国”“平天下”的路子便完全失去了荀子、《易传》那里的现实形态和性质,而逐渐成为某种“虽圣人亦所不知”“所不能”的神秘过程和境界。《中庸》盛赞鬼神,大讲祯兆,说“至诚如神”、“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些都是纯从内在心性求天人相通,就必然会带上准宗教气息。这些都是孔、孟、荀、易所未曾有,而为后世理学所发扬的。所以它强调对待外部世界的荀学一级《易传》虽同属儒门,同讲“天人”,倾向却大有歧异。不过《中庸》毕竟还不是后世的理学,因为它只是企图将心理原则、个体修养与治平统一起来构成世界观,尽管这种世界观已不同于《易传》的世界观,而是某种内在论,却还没有达到后世理学家心性伦理的本体论,虽然已经作了它的前驱。

 

  秦汉帝国所需要的“治国平天下”的哲学,并不是这种强调主观意识修养的世界观,而毋宁是以论证外在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为主的宇宙系统论。所以不是孟子、《中庸》而毋宁是荀子、《易传》为这种宇宙系统铺平了道路。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