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讲究“天人之分”,核心意义在于讲究主观的情形态度和奋斗意义;注重实效,这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矛盾,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性遵循的基础上的。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历史悠久,其根源是历史同样悠久的农业小生产,所以荀子提出“天人之分”也离开这个思想基础。荀子这种强调和天奋争又强调顺天的思想与古希腊模式的(航海)和近代(工业)模式不同,它始终是与当时迅速发展和成熟的农业相关的。荀子是极端重视农业生产的,比起同时代许多思想家他更多地谈论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一方面讲究积极工作与天奋斗,另一方面要注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荀子驳斥墨子限制奢侈品消费的观点,强调人可以创造出足够消费的农产品。荀子的世界观一方面是唯物的,另一方面是循环论。“始而终,终而始,若环之无端。”《荀子·王制》;在哲学认识论上,荀子一方面强调“虚一而静”,要求排除主观成见、情感的干扰,客观冷静地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仍然排斥一切所谓不切实际的抽象思辨,强调认识的经验型和实用性。荀子很少谈先验道德和心理情感,却仍然突出了孔子儒家“积善而不忘”的奋斗精神。荀子坚决肯定人的实践力量,强调“与天地参”的人生理想,它是冷静理智又乐观积极的。这种态度使得古代传统“天人合一”观念中的神秘性因素,得到了一种现实基石,中国文化注定没能发展出一种超验的宗教观,这和荀子思想是不无关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