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假如爱有天意2046
假如爱有天意204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609
  • 关注人气:57,0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天人之分”思想的矛盾之处

(2011-04-21 10:54:56)
标签:

静庵文集·论性

荀子·性恶

礼义

先验性

思想体系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我们知道荀子主张人性恶,前面也用了两篇的篇幅介绍了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但是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后世人发现了两个理论上的矛盾之处。

 

  第一,荀子认为“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荀子·性恶》;另一方面人,人必须“化性而起伪”,使“性伪合”。那么“性出于天”,“天”(自然)是善还是恶呢?

  第二,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业。”这句话体现出的思想是这样,荀子主张认为的改造活动“伪”必须有对象“性”,但问题是恶的自然(“性”)又如何能接受这种改造呢?

 

  学术史上,王国维先生在他的《静庵文集·论性》一书中已经注意到了荀子思想的这种矛盾:“荀子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使之能伪者,又何也。”

  荀子认为由于人有心知,再积以学的缘故,是由于“心”“知”礼义,才能节制情欲。那么“心”如何才能知“礼义”呢?荀子似乎没有非常明确的回答。荀子看来,这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唯物主义学习过程,但是荀子又强调了作为理性作用的“心”具有某种先验性:“凡已知,人之性也。”因之,人之所以能改造自己、学得“礼义”,就仍有赖于本有的“心知”。荀子说,“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大略》,这样“天”、“性”的二重性就表现出来了:一方面需要加以抗争、反对、改造、克制的自然性(“天”),如有害于人群生活的水旱(外在的)、情欲(内在的);另一方面又是必须依据、遵循、认识、顺应的自然性(“性”),如四时顺序(外在的)、心之神明(内在的)。在经过大量具体论证之后,荀子常常更强调后一方面。这里注意,荀子的“心”因为被强调有“君形”作用,似乎也具有某种神秘性;但总起来看,它是指不为各种主观情欲干扰的“心”对外在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仍不大同于孟子,而毋宁吸取了老、墨。

 

 

  举个例子,荀子讲究“虚一而静”,以达到“心”的“大清明”而认识对象,使人在认识上从而在行为中符合和遵循客观规律法则(“道”)。可见,总体看来,“天人之分”是指某种主观清醒态度和奋斗精神;要有实效,仍必须“天人合一”,即要求以遵循自然规律性为基础。

 

  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小生产,这使得即使强调“天人之分”的荀子一而在根本上不能摆脱出这个基础。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