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学“劝学”的思想

(2011-04-19 14:52:58)
标签:

荀子

思想体系

《论语》

人类社会

本体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荀子强调外在规范,强调人要与自然奋斗才能生存。在这个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为学”的主张,人是要刻苦努力的。我们知道孔子的《论语》是以“学而”开篇的,荀子也是以“劝学”为首篇的。

 

   荀子强调的学得内容和过程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将“学”与“为”联系在一起,“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还将“劝学”与“性伪”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与他“人性恶”的思想一以贯之的,“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思想中的“学”不再仅仅限于“修身”的需要,而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特征——善于利用外物、制造事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孔子思想中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经验主张,荀子把这一经验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这也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骨架,整个荀学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礼论”、“性伪”、“劝学”、“天人之分”。整个思想体系有着严格的逻辑基础:人类社会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是组合在一起与自然界奋斗,荀子讲能“群”,在一起对付外在的自然就产生了“礼”,“礼”的意义是为了“分享”和“止争”,使群体能够存在和延续而建立起的规范秩序;这套秩序的意义在于克制、改造、约束、节度人的自然欲求,即改造人的内在人性。;因此要维持这套社会秩序(外)和节度自然欲求(内),就必须“学”,必须“为”,必须“伪”;可见“学”“为”对于人便有了关系存在的根本意义。“学”和“为”在荀子这里达到了本体高度。

 

  孟子的“学”是“收放心”,回到超越的善的心性本体;

  荀子的“学”则从“木受绳则直”的外在规范,而希求达到“天见其明,地见其光”的宇宙本体。

 

  在这一“劝学”理论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他思想体系的第四个特征“天人之分”。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整理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