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无为”

(2011-03-22 17:51:50)
标签:

《道德经》

道家哲学

祖先崇拜

方术

和“天道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前面介绍了“德”思想的本源,很有可能是古代氏族之间的一种习惯法规,与原始巫术礼仪传统有关,抱着神秘的祖先崇拜、和“天道”、“天意”等信仰观念有关。后来演化成了统治者的统治方术、品德、道德等等。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这种统治方术提到了哲学层面。“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在提出“上德”这一哲学至高概念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种“无为”的方法与态度。“无为”就是上德,即使是古代那些习惯规范之类的“德”也不必去可以讲求和念念不忘。一切社会、生活、人事、统治等等都是自自然然地存在,这才是“无为”、这才是“上德”。

 

  老子哲学的几个核心范畴是“上德”、“道”、“无”、“一”、“朴”。

  这些哲学概念有着多层含义,首先考察的是作为政治哲学层面的意义。一种哲学思想在思想本身建构完成的时候,必然会派生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就政治层面而言,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在讨论社会论的政治哲学,道家也是如此。老子《道德经》将兵家的军事斗争思想变成了政治层次的“君人南面术”,为作为统治者的“圣人”服务。

 

  “无为”首先是一种“君道”,有学者统计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无为”一共12次,其中6次(占一半)是关于统治的,Gree分道家为讲统治的、治理方略的和求仙的三种。

 

 

   “无为”作为一种“君道”,道家要求“君主”必须是“无为”才能“无不为”,表面上什么都不干,都不管,实际无所不管。统治者如果不是处在“无”,而是占有“有”,那就必然被局限,就不能总揽全局。“有”无论怎样扩大增加,“有”都是有限度的,是暂时的、能穷尽的。“无”、“虚”、“道”,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某种空洞的逻辑否定或混沌体,实际上恰恰胜于“有”、“实”、“器”。因为“无”才是全体、真理、根源、存在,是君主应该处的无上位置,所应采取的统治方略。

 

  《韩非子·解老》中阐释:“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不舍,德无舍则不全。”《孙子兵法》也讲:“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兵家的“诡道”思想被道家一脉相承。

 

  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后世有人认为实质是一个“装”字,章太炎更说“为后世阴谋论者法”。的确,后代许多统治者、权谋家、政治家乃至普通人,都从中吸收不少处世学问:如“韬光养晦”、“装蒜”、“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在中国的权谋斗争和人际关系中,中国人玩得是花样翻新,触目惊心,老子将军事斗争中的对立项普遍化、抽象化,但又为失去具体的可操作性,在社会实用空间上被空前扩大了。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