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家思想的辩证法特色

(2011-03-10 18:10:58)
标签: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文化

分类: 天下书屋

兵家思想的辩证法特色

就思想特征来讲,百家争鸣中的兵家思想具有特定的理性态度。

第一,兵家思想一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不能因为这些影响理智的判断和谋划。“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复杂的战争要求,必须由高度清醒和极端冷静的头脑才能谋划战争、制定战略、判断战局、选择战机、采用战术。这是日常生活领域罕见的思想特点。

兵家思想的辩证法特色

  第二,必须具体全面地了解分析各种现实因素,重视经验。作战要考虑人事、天时、地利等等许多复杂因素。还要知己知彼。“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中不允许有搞空中楼阁的思辨遐想和不解决问题的空洞议论。思维体现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比任何思想都突出。

 

  第三,在这种对现实经验和具体情况的观察、了解、分析中,要迅速地从纷繁复杂的错综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与战争有关的本质或关键。其中主要是辨别假象,不被表象所迷惑。这种现象和本质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但是在战争中显得极端重要。

 

  古代兵家思想在思维上采取的方法不再是简单的归纳和演绎,而是以明确的主体活动和利害为目的,要求在周密具体、不动情感的观察、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尽快舍弃许多次要的东西,避开繁琐的细部规定,突出集中迅速而明确地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要害,在复杂现象的背后,采取一种概括性的二分法的思维方式,用概括性的二分法即抓住矛盾的思维方式来明确、迅速、直截了当地去分别事物、把握整体,以便准确有效的做出抉择。

 

  《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敌我、和战、胜负、生死、利害、进退、强弱、攻守、动静、虚实、劳佚、饥饱、众寡、勇怯等等。把任何一种形势、情况和事物分成这样的对立项,然后突出把握住它们,指导主体行动。

 

  第四,兵家一切思考都是从主体的利害关系出发,客体作为认识对象不是静观而是与主体休戚与共的,是从主体的功利实用目的去把握的。它重视双方的依存和渗透,注重此消彼长。

 

  了解中国古代辩证法一定要先追溯到兵家,兵家将原始社会模糊、简单而神秘的对立项观念如昼夜、日月、男女即后世的阴阳观念多样化和世俗化了。它既摆脱了巫术宗教的神秘外衣,又可成为对自然、人事的纯客观记录,而形成一种主客体“谁吃掉谁”迅速变化着的行动中简化了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把握、具体实用、能动灵活、冷静理智的思维特点,这是中国辩证法的独特之处,不同于希腊的辩证法论辩术,是中国人实用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兵家虽然在讲军事,但是许多观点超越了军事,明确地将军事看做政治斗争的一种延续,提出政治应该统帅军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孙子兵法·谋攻》

 

  《老子》哲学系统中,升华了先秦兵家的基本观念。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读书笔记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