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民生体验】大学毕业生:找份工作不容易
(2011-03-04 17:09: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最近也和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过交流,感觉一样的迷茫,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重要的是看不到生活改变的希望,更多的学生毕业后沦为社会底层,不是单纯的个人努力所能改变的,不容易完成阶层身份的转化。
【2010民生体验】大学毕业生:找份工作不容易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方可成 2011-03-03 14:16:52 来源:南方周末
受访者:小贤 (广州,中山大学地理学院2009届毕业生)
一毕业就失业,一年多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基本生活的压力。我包括房租在内每个月的支出大约3000元,平时零散地帮别人做些设计的活儿,最多一个月挣了2000多,只能靠家人再接济一些。我的老家在山东,但我不喜欢那边的官场习气,所以留在广州追逐梦想。
不过亲戚朋友并不会用异样眼光看我,毕竟这是多元化时代。现在我的想法变得实际,未来可能赚钱还是放在第一位吧。据我了解,大部分很努力去找工作的同学,现在生活都相差不多,很辛苦,租房只能跟人合租。
我觉得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做得很充分了,制定了各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肯定给我们带来一些希望,但毕竟我们不能倒退回由统一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最大的希望我觉得还是靠个人努力,但现在挺多人还是靠家里的关系找工作。
专家解读
刘尔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去年没有好转,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延续性问题: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但社会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生比例并不比西方国家高。但中国和西方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处于工业化时期,他们处于后工业化时期,我们需要最多的是有技能的工人。所以,一边是技工荒,一边是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影响他们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因素
2010年出台的政策大多是要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公务员考试中,有108个职位“定向”录取大学生“村官”;志愿去西部服务的毕业生,服务期满后能够享受六项新的优惠政策;中央财政还设立经费,用于“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补助;通胀;各地限购政策下的房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