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导演萨克谈独立电影浪潮

标签:
萨克埃及柏林电影节独立电影太阳眼镜杂谈 |
分类: 天堂电影院 |
“总会比过去好,你说是不是?”——埃及导演萨克谈独立电影浪潮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平客 发自德国柏林 2011-02-23 21:58:56 来源:南方周末
“他在埃及的确很有名,几乎没人不知道他。”2011年2月15日,在柏林电影节Talent Campus单元特设的咖啡馆里,埃及独立导演萨克指着南方周末记者手机上的一张照片说,“就和成龙在中国一样有名吧,只不过没有那么高的国际影响。可我特别烦他。”
照片上是一位名叫塔莫赫斯尼的埃及明星,他是歌手、演员,在穆巴拉克下台后迅速成为国际热点人物。他曾在电视上义正辞严,局势一变,却又马上换了一副面孔,痛哭流涕请求民众原谅,说自己也是受了官方媒体的蒙蔽,并表示为自己说过的话感到后悔。“他太蠢了!”萨克毫不掩饰语气中的轻蔑,“我相信当初并没有人逼他说话,可他前后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真让人觉得恶心。”萨克耸了耸肩。
“开罗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闭塞”
萨克于2011年2月10日抵达柏林参加第61届柏林电影节,当晚七点多,他正在和朋友聊天,忽然接到女朋友从开罗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女朋友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就在刚才,穆巴拉克下台了。”
“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后用一分钟的时间考虑是不是马上赶回去。我非常希望能在开罗解放广场上和朋友们一起庆祝。”萨克还是留在了柏林,时刻与开罗保持联系,通过 twitter、facebook了解开罗的最新动态。
生于1985年的萨克看上去成熟稳健,上身夹克,下面一条牛仔裤。咖啡馆里人声嘈杂,萨克指着旁边一桌人说:“他们是美国来的制片人,对我的作品很感兴趣。”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他马上就要和他们一起开会讨论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萨克带来的作品是他自己编剧导演的第一部独立短片,名叫《处女膜》,讲述了一对有着肉体接触的埃及兄妹在信仰与社会道德底线中的内心挣扎,其中不乏性爱镜头。这是一部超低成本的作品,四位演员都是萨克的朋友,他自己掏钱租了设备器材,想办法解决了后期制作的问题。萨克根本没打算在埃及公开放映自己的第一部短片,2009年拍摄完成后,他拿着它参加了多伦多、迪拜等电影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http://images.infzm.com/medias/2011/0223/42332.jpeg
埃及年轻导演萨克17岁起开始担任助理剪辑,读大学期间,参与了一些独立电影的制作。《处女膜》是萨克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剧情短片,在电影节上引起了许多同行的注目。 (柏林电影节/图)
17岁那年,热爱电影的萨克得到了人生第一次与电影亲密接触的机会,为一部电影担任助理剪辑师,这次机会让他对电影制作有了初步了解。一年后,他考入开罗大学媒体专业,学习电影理论,同时继续参加电影拍摄工作,一度晋升为剪辑师,直到拍摄完成《处女膜》。2010年底,萨克在柏林电影节官方网站上看到Talent Campus单元邀请各国年轻电影人参加,他把自己作品的片段发给了电影节组委会。很快,他就接到了邀请。
尽管萨克一再强调他从未想过《处女膜》能在埃及公开放映,但在柏林电影节上,大家对它能够得以拍摄都觉得十分惊奇。萨克告诉他们,开罗并非那么闭塞,人们的接纳度比外界知道的要大得多。他举例说,同性恋在埃及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但私下里,许多人都能接受自己的同性恋朋友。“我就有几个朋友是拉拉(女同性恋)。”
2006年,一部名为《亚库比恩公寓》的主流电影在埃及上映,这是埃及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电影之一,制作成本达350万美元。故事发生在开罗一栋名叫亚库比恩的公寓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涉及了埃及当今社会金钱、权力、腐败、宗教极端主义等各种问题,其中出现了一个同性恋角色,引诱一位士兵。这部电影的最终公映,一度被埃及电影人认为十分具有突破意义。该片导演当时也曾对媒体强调,他想表现埃及普通民众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拍片准入门槛起价1万美金
《亚库比恩公寓》这样的主流电影能在埃及得以公映,得益于独立电影浪潮的暗流推动。过去五年,埃及电影工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批独立电影人不断尝试绕过繁琐的三级许可制度,用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拍摄出一批表现埃及乃至中东地区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和剧情片。
有百年历史的埃及电影曾在1940年代到1960年代经历繁盛时期,有“中东好莱坞”之称。此后一度衰落,1980年代呈现短暂复苏。尤瑟夫·夏因是众所周知的埃及电影大师,1978年,他曾凭借《为什么,亚历山大》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7年,戛纳电影节五十周年之际,授予他的“亚历山大三部曲”最后一部《命运》特别奖,尤瑟夫·夏因还曾为埃及电影从威尼斯电影节上捧回金狮奖。
如今,埃及每年产出40部左右的电影,全年票房在4000万到5000万美元之间。从1960年代起,电影工业已经逐步摆脱政府投资模式,全面转为商业运作,市场上的主流电影以娱乐功能的喜剧片、警匪片为主,深入社会现实的艺术片所占比例很低。
埃及电影人想要拍电影,首先要从电影联合组织得到许可文件,一般而言,这一纸许可,价值1万到2.5万美金,最麻烦的在于,这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价格,为了让电影在制作完成后能顺利在电影院放映,最好的方法是成为电影联合组织的一员,但这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拿到电影联合组织的许可后,还需要把剧本或大纲提交埃及警方审查,警方将针对宗教、国家安全等敏感问题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拍摄结束后,还需要提交剪辑好的成片,拿到放映许可。经过三级许可,一部埃及电影才能最终得以公映。
由于没有剧本可言,因此,三级许可制度对纪录片并无约束,此外,纪录片也很少在埃及电影院里放映。萨克也正是从纪录片开始了电影拍摄的尝试,他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不回避埃及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一些在半岛电视台播出,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五年前,在一些制片公司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埃及导演开始拍摄独立剧情片。这些剧情片与埃及电影院里上映的庸俗商业片最大的不同是:关注社会现实。
2010年,萨克为独立电影《麦克风》担任剪辑,这部作品讲的是一个游历美国多年后回国的埃及人在开罗与年轻人一起从事现代艺术的故事,他们希望把街头艺术家、涂鸦文化带入这个古老的城市。
萨克对于这个故事很兴奋,他认为这与一般埃及电影固有的庸俗套路完全不同。《麦克风》属于低成本电影,制片公司投了不多的钱试水,但它却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关注。
电影应该更多关注现实
对于当今埃及主流文化的现状,萨克直接表达了他的不满。他曾听说有警察局长喜欢写歌词,尽管歌词内容无非是男女情爱,陈词滥调,但也有歌手忙不迭把它唱出来。电影领域,除去那些商业片,对穆巴拉克歌功颂德的电影也以新的形式被表现出来,一部叫《总统厨师》的喜剧片,主人公是穆巴拉克的御用厨师,老是闹出各种各样的庸俗笑料,厨师不断重复着称赞穆巴拉克的台词。
埃及独立导演的“地下抗争”明确表达了他们的姿态,电影应该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突破性的变化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也被称为埃及独立电影的胜利标志。一部名为《太阳眼镜》的独立电影,是剧情长片,讲述的是一个叫沙姆的十一岁女孩生活在开罗最为贫穷的区域,也叫沙姆区,从小梦想到大城市去看看,终于有机会目睹了光怪陆离的城市,却不幸因白血病死去,她死后,她的弟弟出生了,父母也为他取名沙姆。
《太阳眼镜》的导演巴托特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了他的独立电影生涯,从纪录片入手,曾经拍摄许多反映社会暴力冲突的纪录片。《太阳眼镜》是他的第二部剧情片,这部电影由一家名为电影屋的埃及制片公司投资5万美元。影片拍摄完成后,巴托特通过制片公司,与开罗四家电影院商定,进行小范围试映。但电影院要有放映许可才敢放,尽管审查官对没有得到拍摄许可就完成作品颇为不满,但却并没有拒绝他们的放映许可申请,只是强调要反复看。就在预定放映日的一大早,《太阳眼镜》最终拿到了放映许可。
一位黎巴嫩影评人随即在伦敦出版的阿拉伯日报上撰文说:“《太阳眼镜》及巴托特为新一代埃及独立电影人创造了新的地平线。”
柏林电影节历时十一天,萨克的心情颇为复杂,一面穿梭于各个会场接触形形色色的电影人,另一方面,对自己国家的命运随时保持着关注。他甚至没什么时间去看电影,在最后几天,总算是挤出时间看了文德斯的3D作品《皮娜》,各路人士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画面真是美极了。”萨克说。
萨克对中国电影了解不多,他只看过王家卫的作品,尤其喜欢《花样年华》。他从网上下载了这部电影,非常迷恋其中的画面,他说自己看了又看,反复琢磨王家卫对镜头的把握。
2月19日晚,柏林电影节闭幕式举行,伊朗电影《别离》获得金熊奖。这让萨克很开心,他希望有一天埃及独立电影人也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捧走金熊。过去几年他亲眼所见的埃及独立电影的命运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总会比过去好,你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