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乐抗拆记》首发式观感

标签:
李承鹏高晓松王克勤洪晃王小山北大拆迁杂谈 |
分类: 环游世界的故事 |
李承鹏最近的新书《李可乐抗拆记》下午在北大举行了发布式。有种文学叫“拆那”,这个题目挺有意思。李承鹏的博客为很多弱势群体说话,他是有公共知识分子气质的人。
出席活动的有很多名人,郑渊洁、洪晃、麦加、高晓松、王克勤,神秘嘉宾没想到是宜黄拆迁时间的钟如九。
现场的第一个单元讨论了拆迁的问题,主持人王小山,坦率的说主持水平并不高,插科打诨的幽默也没怎么幽默起来。李承鹏的文章很犀利,现场给人的印象也很犀利,但并没有读他的博文感觉那么犀利,不知道这本书怎么样,但是他的确是当下很令人敬重的知识分子。没想到王克勤记者参加这个活动,他是很敢讲真话的,不讳言拆迁背后的制度问题,高晓松的发言让人感到失望和大跌眼镜,他的歌词写得好,《那时花开》也不错,只是在公共话题的发言上,要么是他太幼稚,要么是太狡猾,有意这样说,他有他说话的权力,也要在表达后,公众也有批判他的权力。他举得在美国生活的例子,美国拆迁的例子,什么26年盖一所学校,这不是美国的缺点,恰恰是美国的优点,要知道,在美国如果你暴力拆迁公民的房子,公民是有权开枪还击的,而且合法,这些为什么不谈呢?其实讨论的话题不是说哪个国家没有拆迁,而是什么样的拆迁?为什么中国会有这样的暴力拆迁?王小山问钟如九,说如果因为她们家的房子影响一所学校的健身她会怎么样?我不知道王小山自己会怎么回答自己的提问,而且中国的很多房子也不是被拆迁该学校,好多都是地产商商业开发了。一个好的体制懂得维护每个个体的尊严、财产和幸福就是一种好制度,高晓松认为不要把一切归咎于制度等等,特殊就在于,中国大部分事情核心就在制度上,当然制度也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动因。钟如九女士从一个普通的女孩儿,成为拆迁事业的受害者,希望她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讨论的第二个单元是关于文学,这时代文学最缺什么?麦加谈了多当下的困惑,他的小说确实都不是取材当代的,是因为很多事情他说不准,其实文学家是不可能给时代什么回答的,文学也无力做这种回答,提出问题,用艺术的方式揭示问题就很好了,答案留给哲学家、社会学家去思索。在审美之外,中国的文学缺少了那种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虽然不都是载道,还有纯粹的审美,但是在当下的中国还是需要那种风骨。这种缺失的背后,是作家视角的有意回避?还是在现实和体制面前的无力?也许都有.李斯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在他的《论艺术家的地位》一文里面就已经写到了:“艺术家和匠人的区别在于,道义上的奉献,对人类进步的揭示,为了既定目标不惜遭到嘲笑基督,付出最痛苦的牺牲和忍受贫穷,这就是艺术家。而匠人在意的只是那至高无上的自我、日常的琐事、对虚荣和小宗派可怜的满足,他们高谈阔论,挣钱,让人关注,观众常常受其愚弄。”
洪晃女士的回答没有什么给人太多印象深刻的,不予点评,郑渊洁老师的作品很好,最近虽然被指责什么作品设计成人话题等等,我觉得无所谓,所以今天郑渊洁老师的发言好像都是调侃打诨,但我依旧敬他是个好的作家,也具备公共知识分子的气质。
最后还是预祝李承鹏的这本书大卖,守好自己的立场,高晓松还是在娱乐界好好写歌词,王克勤先生铁肩担道义,值得敬重,大家都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每天上演着各种让你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啧啧称奇的事情,生活还在继续,但愿继续的生活少一些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