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后世视为孔子之后的入学正宗,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有意识的把孔子仁学的心理原则作为整个理论结构的基础,其他的思想特征都有这个特征推出。
孟子政治经济思想的总纲是“仁政王道”,这个总纲领是完全建立在心理的情感原则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仁政王道”之所以可行,不在于任何外部条件,而在于“一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仁政王道”就是“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是建立在“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的。“不忍人之心”并不特殊和神秘,每个人都有。所以,任何国君、掌权者只要能觉悟到、认识到自己这颗“不忍人之心”,然后就能行出“不忍人之政”,最终一统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将孔子的“推己及人”的所谓“忠恕之道”极大的扩展了,把它变成了“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理论。一切社会伦常秩序都建立在“不忍人之心”
的情感原则上。孟子在理论上抓住了儒学的关键特点,使得它与墨子的“兼爱”、老子的“无情”、韩非子的“利己”有了明确的基础分界线。
在极大的突出“不忍人之心”的情感心理的同时,孟子还赋予了它以形而上的先验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在这段著名的孟子“四端”说中,是符合他提出的“性善论”的,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先验的具有“仁、义、礼、智”这种内在的道德素质或品德,其中“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人之所以去救掉进井下的孩子,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内在的“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孟子将孔子“汝安之”来解释“三年之丧”的心理——伦理原则发展成了一种更深的道德心理“四端”论,并且赋予了先验论的性质,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影响重大。
在哲学伦理学领域可以换分出两个领域——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绝对主义。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是来源于现实的条件、环境、利害、教育等等,没有也不可能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或伦理标准。对人性论的看法是,人性可善可恶,即人性中并没有先验的道德性质。告子、荀子、董仲舒、法国唯物论、边沁、韦伯、本尼迪克特等人的文化类型说都可以划入此类。
伦理绝对主义认为道德独立于人的利害、环境、教育种种,它是普遍的、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律则,人只有绝对地遵循、服从于它。代表类型是孟子、宋明理学、康德、摩尔、基督教等等。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来源于人世,说到底,其根源总与人的感性存在有关,对后一类型来说,道德高于人世,其根源与感性无涉,是主宰、支配感性的超验的或先验的命令。
以孟子为代表的中国伦理绝对主义的特点是,强调道德的先验的普遍性、绝对性,所以要求无条件地履行伦理义务,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但是它又把这种“绝对命令”的先验的普遍性与经验世界的人的情感,主要是“恻隐之心”(同情心)直接联系起来,而不是导向上帝,这样以这种心理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孟子将人性善的先验道德本体通过现实人世的心理情感确认和证实。将超验的先验本体混同在感性心理之中。从而普遍的道德德行不离开感性而又超越于感性,它既是先验本体又是经验现象。“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先验道德本体竟然可以和感觉、生理、身体、生命相直接沟通联系,从而它似乎本身也是感性或具有感性的成分、性质了。这就是中国哲学“体用不二”、“天人合一”特征在伦理学上早期的表现。也是从这里生发出后世宋明理学关于“性”“情”的一大套议论与争辩。“性”(仁、道德、理性、本体)与“情”(恻隐之心、经验、感性、现象)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性由情显、情以显性、还是性本情生,情性难分?谁先谁后?谁支配谁?它们是一元还是二元?
由于“情”作为心里事实与其他心理、生理。社会现象密切联系,例如与“七情六欲”直接关联,而不像纯粹理性原则的“性”那样超然独立,从而强调“仁性爱情”、仁是“心之德爱之理”、反对“以觉训仁”的朱熹与强调“性”“情”同一陆王学派、与强调“血气心知”反对释“性”为“理”从而肯定情欲的戴震,虽都认为自己是孔孟的真传确解,但是又有着许多根本的差异或对立。
其实在孟子本人那里,还没有这样细致的展开和分别。人作为道德本体的存在与社会心理的存在还是浑然一体,没有分化的。孟子强调的只是这种先验的善作为伦理心理的统一体,乃是人区别于物之所在。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读书笔记整理,详细内容请参见该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