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标签:
北京法源寺旅游 |
分类: 环游世界的故事 |

共君一醉一陶然,陶然亭地铁站出来离北京法源寺很近了
奥运结束了,北京的天气还是那样不蔚蓝
北京法源寺就坐落在著名的伊斯兰一条街牛街附近。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早就读过了,接受朋友邀请实景看一看和小说的感受还是有不同的。
法源寺的门票要五元,门前很多乞丐,向施主们乞讨。周末这里的香火很旺盛。
地藏菩萨
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釆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王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遍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占愧,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此外,法源寺还留存有许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纪初,寺里收藏有清龙藏经,赵子昂、吴道子所画的菩萨像以及其他许多名人手写金字经,墨宝等。因历史上的年年的战事、人祸,许多宝物如今已不知所踪,但是寺里,仍可见到一些各个时期的佛像、法器,足够盘亘大半日。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风格上,可以穿过历史的尘埃,依稀想见当初的繁盛荣辱。
这地方和袁崇焕有着密切的关系,门前的石碑居然有人涂鸦。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诘》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
《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北京城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据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证,著名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只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