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争议】争金牌,凭什么不可以?

(2010-11-19 17:07:33)
标签:

杨明

中国

竞技体育

金牌

大众

杂谈

分类: 笔扫天下

【第一争议】争金牌,凭什么不可以?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10-11-18 09:27:24 来源:南方周末

中国在亚运赛场上狂揽金牌,引发了新华社记者杨明与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殷宝林的一场口水仗。杨明撰文称,中国竞技体育成绩辉煌,现在可以把重点转到国民身上;而殷宝林则指责新华社记者“为出名颠倒是非”,竞技体育就该争金牌。不过,无论如何,都觉得这场争论像是鸡同鸭讲。

◇ 正方:运动会上争金牌有什么错?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还参加什么比赛?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比赛就要争第一。

◆ 反方:没人说不该“争金牌”,选拔业余体育精英参加比赛难道就是“让”金牌吗?同样是在争。更何况,以体育竞技为职业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横扫外国的“业余”选手,就能为国争光了,就能让中国感到光荣了?有过北京奥运的金牌第一,更应该把工作重心转到大众体育上,把强健国民体魄放到第一位。

◇ 正方:谁说国外就不重视拿金牌了?美国人在北京奥运会后,硬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称他们“奖牌数第一”。更何况,说我们是职业选手,难道美国不是?只不过国情不同,体制上有差异罢了。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拿了金牌第3之后淡化金牌。这些年却后悔得不得了,开始重新加大在很多项目上的投入。我们决不能重蹈日本的覆辙。

◆ 反方:日本的情况与中国有可比性吗?拿反映身体形态的维尔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来说,今天中国7-22岁男女学生全部低于日本,日本国民的身体素质远远好过中国。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把竞技等同于拿金牌。以为体育就是为了比赛,为了获奖,这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现在正是转变理念的时候。

◇ 正方: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并不矛盾。竞技体育上去了,更能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肯定有更好的示范效应。大众体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比如场馆的问题,就是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地方经济发展了,健身才能成为一种需要,地方政府才有力量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

◆ 反方:体育局的官员本身就是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受益者,淡化金牌不是砸人家饭碗吗?在拿金牌方面,中国已经是体育强国了。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在大众体育上也的确有长足进步。但无论是投入还是政府的关注上,和竞技体育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没有金牌,当然不能说中国是体育大国;但只有金牌,同样不能证明中国是体育大国。现在人家只是写文章说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大众体育,何至于人身攻击。

【点评者说】中国人对金牌的热切其实是有“东亚病夫”这个百年屈辱的历史背景的,但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中国人早就可以摆脱这一沉重的历史羁绊了。体育事业是民族、国家的事业,而不是少数几个专业运动员,如果只是紧盯着金牌不放,就会有舍本逐末之嫌。我们要金牌,更要国民的体魄强健,二者一个也不能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