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理轻文”的中国教育
(2010-11-09 02:17:51)
标签:
易经·贲卦中国教育天文人文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贲卦》
那天听杨东平先生演讲,是关于大学精神的,这个话题不新鲜,但是值得一次次的反复去讲,呼唤大学精神也是在呼唤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那天杨先生讲座过程中提到了“重理轻文”现象没有改变的问题,很有感触。
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理念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呈现的弊端也是千头万绪难以细述。“重理轻文”是现代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中国本来是一个重视人文教育的教育大国,人文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里面,已经里面讲的“天文”指的是天道,自然规律,也是现在理工科主要研究的,外部自然世界的规律,除此以外人类的学识还包括另外一大部分,即人的自身问题,涉及到人与社会、人生价值与意义等等,这一部分就是人文学科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了。
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是不可偏废的,甚至人文学科比理工科更为重要,西方社会是现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这样创作出的人文氛围才有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美国也是“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先有了好的人文思想建构的良好氛围,才吸引更多的有才华这假如,并且乐此不疲的去创新。
工科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实用性,近代中国以来直观呈现出的技术上的落后使得1949年以后的中国教育极其重视工科生的培养,“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就是一度在民间和教育界非常广泛流行的一句话,并且这种重理轻文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在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学得一门技术好吃饭依旧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因为相较于工科,哲学、文学、伦理学等等这些人文学科似乎“不好混饭”。
一个工具理性盛行,忽视人文学科的社会很多怪诞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普遍性的不重视人文价值,所以社会伦理失衡、道德沦丧、企业缺乏人文精神,员工接二连三的跳楼,学校缺乏人文精神,学生成了考试答题的机器,一切以功利化的计算为前提,而不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进行衡量必然使得功利主义盛行,人性完善、人格完善、价值观完善等问题不可能被认真思考。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改变这种重理轻文的状况,倡导一种人文精神的回归,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西方很多大学拉丁语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专业被设立最高金额的奖学金,从物质到内涵都在鼓励人文精神的坚守,正是有了这些看似对“无用”的价值的坚守其实才换来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大用。风俗教化、正道人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