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弟子规》--以侍生之心侍死

(2010-08-29 18:10:23)
标签:

弟子规

阅读

守孝三年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久病床前盼孝子,养儿防老,弟子规的关于“入则孝”的最后一段谈到了如何对待生病和死亡的父母,具体的做法也很明确,比如亲尝药,比如昼夜服侍,比如守孝三年。有些规矩现在还在延续,有些也已经不合时宜了,其中特别是守孝三年,古代可是要严格遵循的,比如前不久放过一部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张居正在明朝曾经位极人臣,大权在握,铁腕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但是这样的铁腕人物一生遭遇的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就是“守孝三年”,改革进行一半的时候,张居正的老爸去世了,按照规定他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当然堂堂首辅这个时候回家守孝,三年之后改革能不能继续是个问题,自己能不能在掌权也是个问题,于是请皇帝搞了一个“夺情”,就是皇帝下圣旨表示国家离不开张先生,挽留他,然后张居正像模像样的推辞三次,表示推辞不掉,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不回家守孝了,但是即便如此,张居正还是遭到了天下读书人的攻击与巨大的舆论批评,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上奏折弹劾他,痛斥这种不孝的行为,而且明朝皇帝有廷杖这种残酷的刑罚,但是大臣越大反而越出名,人人争着表现骨气做忠臣,给张首辅也是很大的压力,可见古代社会对孝文化的这种重视。

 

当今社会人人生存压力这么大,在要求守孝三年已经不现实了,但是我觉得对于死者如同生者那般的尊重之情还是很重要的,学《弟子规》不是照本宣科,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一般家庭有亲人去世,三年内一般春节也是补贴对联,不放鞭炮的,有的家庭这样做了,也是被邻里笑话,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祭祀祖先,婚丧嫁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特点。我曾经到过蒙古国,和他们聊到一些地区盛行的那种天葬的仪式,死者的尸体被勒勒车推着走,多少天以后骑马去找到,尸体如果被秃鹫等吃掉,表示死者去了天上,恶人的尸体是没有人吃的。我在埃及的时候,也亲自参加过穆斯林的葬礼,死者要求当天下葬,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清真寺参与为死者的祷告,并且义务帮忙抬着棺椁送到目的,整个仪式也是肃穆的。日本有一部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叫《入殓师》,在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在大城市失业的大提琴师回到自己的家乡,阴差阳错的做起了入殓师,日本这个社会也又对这个行业的歧视,入殓师的妻子也和他产生了矛盾,但是当看到他用一种对待生者般的仪式和态度送死者最后一段旅程的时候,大家也开始理解他的行业了。在电影中,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那种入殓仪式,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其中在位亡者擦拭身体的时候要用白被单盖住,避免让亲人看到亡者的身体,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整个入殓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我自己曾经为此写过一篇影评,题目就叫《以侍生之心侍死》

 

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充满敬意的丧葬仪式,但是今天丧葬仪式的一些变异啊,让人觉得很遗憾,比如葬礼的时候要送钱,要吃饭,我也曾经听到很多身边的朋友抱怨,一年在红白喜事上的随礼钱就花了好多,我记得《蜗居》里面的海萍也因为八竿子打不到一撇的单位同事结婚,不得不去随礼,而且很多人随礼的时候要记上账目,等着将来让他们回来再送回来。这样的行为啊,异化了很多东西,也异化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对死者的哀悼还是对新人的祝福,实际上钱多钱少是不说明什么的,很多工薪阶层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可这种开支呢又不得不去应酬,因为如果不去随礼,显得自己也不近人情,所以还是孔子那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人能真诚的出于哀悼之心向死者表示敬意,这样的仪式才更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