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国读书人的深沉悲剧

标签:
孔乙己鲁迅咸亨酒店看客杂谈 |
分类: 天下书屋 |
这幅画,曾经就在我中学的语文课本上,那时候读孔乙己只是觉得他很可怜,老师让我们记住的中心思想是“中国科举制戕下的读书人的悲剧”,“戕害”这个词就是那时候学会的。那时候,我只是隐隐的本能的感觉到,那我们的高考和那时的科举有什么不同吗?好多作文如何开篇,如何结尾怕是还不如八股。
后来的生活,越是求学愈加感到对教育的不满,孔乙己的命运更让人感觉是一种中国读书人命运的普遍悲剧,即便不是孔乙己那样的悲惨,那些禄蠹又有多少不和咸亨酒店中的看客们一样呢?
晚上,外面雨声潺潺,一直没听,在佛曲声下,静静地在屋内读书,重新翻看了这篇《孔乙己》,有竖子留言,大谈什么把鲁迅先生从神坛打下,这样的伪命题看多了,口舌之争也无意,还是读读书,分享一下读书的感受吧。
孙伏园在他的《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一文中提到,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生平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我想这里是有先生的生命体悟在里面的,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举制的毒害有着最切身的体会,我后来渐渐地发现,中国那些对传统文化持有激烈批判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本身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研究的人,他们一旦开眼看世界,比较和思考中便有了高下的判别,而平时生活中,那些打着捍卫传统的人,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对传统的肤浅,他们以为看了一部周润发的《孔子》便以为那时孔子,他们可以自己读都没读过什么黄老之学,道德之经,还有那四书五经,就大谈什么天人合一,在虚妄中称其自己的骄傲,在道统的外表下棒杀一切质疑。这就是中国。
在鲁迅先生这篇《孔乙己》中,那个咸亨酒店的小社会角度,一样的世态炎凉,一样的看客,一样麻木不仁的咀嚼着别人的痛苦过活。
孔乙己是这个酒店中唯一站着喝酒穿长衫的,这种身份很现实的不搭调使得他是酒店中的一景,供别人做谈资和取笑。这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最后因为偷,被同样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吊起来打,腿都打折了。这样悲惨的命运,鲁迅选择了毫无同情心的旁观者的视角来讲述,酒店的掌柜只是在算账时候想起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才会想起这个人,那听孔乙己故事的人也只是“后来呢,后来呢”这样一味猎奇式的发问。“谁晓得,许是死了”,在这些轻描淡写的语言里渗透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麻木,所有的悲剧和血腥都在这麻木的看客的谈资消解了。
比起外在的苦难,丁举人对孔乙己的残害,看客们的麻木是鲁迅先生感到最大的通心与更深刻的悲剧,在咸亨酒店那些看客们对孔乙己的一次次的笑声中,那个被放大的“笑”,是蚀骨的灵魂,鲁迅有着对这个民族灵魂深处那层悲剧最独特的关照和洞见。在他的《我之节烈观》中说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戕害孔乙己的不仅仅是一个科举制,有着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悲剧意蕴。
孔乙己自身的认知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之间形成了反差,尽管他还端着读书人的架子,站着喝酒也要穿长衫,做着“君子固穷”,“窃书不能算偷”这样的狡辩,但是最后的一丝矜持也不过是为周围的看客徒增一些笑料,那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在看这些看客和孔乙己,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被周围的看客同化掉,即便孔乙己既有卖弄也不乏真正的教他几个字的时候,他的态度也是“逃犯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中国文化这种同构性和毒害性塑造了又一个新的看客,而在这芸芸众生之中还有一双时代全智者的眼睛,那就是鲁迅先生,我们随着小伙计的叙述走进这个故事,是否也和他一样在看的时候逐渐被同化,亦或是产生分歧,我们如何“看”呢?
我以为,看客情节是鲁迅先生比起精神胜利法更伟大的发现,在《孔乙己》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主题意蕴得到了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