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平安时代桓武天皇平城京山城国镰仓幕府日本杂谈 |
分类: 天下书屋 |
平安神宫是明治天皇为纪念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1100年所建,现在在日本京都。
平安时代(Heian Period) 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在奈良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桓武天皇于784年决定从平城京迁都到山城国的长冈(今京都市),在那里筹建新都,命名为平安京,希望借此获得平安、吉利、安宁与和平。由于平安京于794年完工,故史家常把794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也有一说784年决定迁都的时间作为平安朝的开始)。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国都的名字。
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公元781年—公元808年在位)即位.为了推进改革,他在打倒僧道镜而取得统治实权的藤原种继(公元738年一公元785年)支持下,于公元784年迁都山背国(今京都府中南部)的长冈,离开了贵族和大寺院等守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京.守旧势力企图加以阻止,将倡议迁都者藤原种继杀害,但是大伴氏,佐伯氏,丹治比氏等阴谋分子旋即受到严惩.延历13年(公元794年)都城又从长冈迁到山背国的葛野,称平安京(今京都).从迁都平安至公元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400年期间,史称平安时代.平安时代以后,京都仍是日本的都城,直至明治维新时.
桓武天皇积极维护法制,刷新新地方政治.公元786年制定国郡司考绩条例16条,用以考核地方官吏政绩,打击贪官污吏.延历16年(公元797年)新设勘解由使,责成其严格监督新任国司与前任的交接事宜,起到整饰地方官纪的作用.另外任用有才能者为郡司,突破谱第禁区,还大力裁减编外国司郡司.
社会经济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桓武天皇鉴于班田收授制度在其实施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乃将班授时间从6年一班改为12年一班.他还实行贷稻(出举稻)制和改革良贱制度,将出举稻的利率从50%降至30%;公元789年承认良贱之间通婚为合法,所生子女为"良民".良贱制度修改是从法律上取消奴隶制度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10世纪初醍醐天皇统治时期(公元898年—公元929年)终于法律明定废除奴隶制
在军制方面,由于公地公民制在瓦解,公民兵制已行不通,延历11年(公元792年)桓武天皇乃废除边境以外各地的征兵制,而代之以从郡司子弟和富裕者中招募的"健儿制".[注3]桓武朝改革使农民的债务负担和徭役负担相对地有所减轻,奴婢逐步得到解放,这应视为班田农民和奴隶长期以来进行各种形式斗争的另一成果.
桓武朝的改革使封建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天皇制集权国家的权威得以保持.自公元789年起桓武天皇三次用兵东北虾夷地区,第三次时任命坂上田村麻吕(公元758年—公元811年)为征夷大将军.延历21年(公元802年)田村麻吕率军4万往征,确保了北上川中游胆泽之地,在此筑胆泽城置镇守府;803年又在胆泽城以北筑志波城,从而巩固了这个地区的封建统治.桓武天皇也曾向日本海方面出羽开拓疆土,势力达到能代川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