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英国居然没有大学校长贪污!

标签:
大学校长贪污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前一阵看到武汉某名牌大学的副校长贪污被抓,看了《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原来知道,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大学校长都贪污的。
“在英国我从没听说过校长贪污”——专访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城市挑战项目”首席顾问、英国皇家督导安伯格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朱又可 实习生 盛佳婉 发自广州
2010-03-17 17:15:51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2682
“现在英国教学大纲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整个教育体系也在去中心化,也在更多地放权。”英国儿童、学校与家庭部城市挑战项目首席顾问、皇家督导安伯格女士说。
担任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专家顾问的安伯格女士说,英国教育在过去的四十年是一个不断分分合合的过程,从中央化到地方化,然后又中央化,现在是从中央化再向地方化的一个转变。她认为,1980年代“放权”的结果是不成功的,“许多学生最终没有学会读书识字”。但是推行全国教学大纲以后,遇到很多阻力,校长们就在中间“调节执行严格的国家战略和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她说教师们也不主张教学大纲频繁变化,“因为每次变化就意味着他们的备课就要变化”。
3月10日,出席中英校长战略对话的安伯格女士接受了南方周末专访。
在英国是“城市挑战”在中国是“农村挑战”
南方周末:你能否概括一下什么是“世界一流学校”的计划?
安伯格:我觉得只有当其他国家对你的国家的教育制度产生兴趣的时候,才说明你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达到了一个国际的水准。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到很多国家了解情况,向很多国家学习。现在也会有很多国家来英国,学习英国本土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南方周末:你是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城市挑战项目顾问,什么是“城市挑战”?
安伯格:“城市挑战计划”是个试行的计划,目前在英国有点像是一个实验地,总的来说,是让一些做得好的学校去帮助改进那些做得不好的学校,做帮扶工作。这个帮助不是直接给它钱或者老师,而是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去帮助另一个学校,去提升它们的战略眼光、办学水平等。“城市挑战计划”从2001年开始执行,2007年就改名叫“城市挑战项目”,我们将它扩展到其他城市。通过这个试验项目,希望能够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大幅度减少表现不佳的学校数目,如果让一些学生进入表现不佳的学校,实际上对他们而言是教育的不公平。比如说伦敦不能够达到标准的学校数目已经降到9所以下。第二,我们要增加表现优异的学校数目。第三,就是要显著改善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教育成果,包括一些贫穷或者是少数种族的学生。我们有一个“免费午餐计划”,不仅限于免费午餐,还提供许多其他形式的资助,我们相信贫穷不应该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障碍。
南方周末:怎么应对这个挑战呢?
安伯格:为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必须要有最优秀的顾问、最优秀的校长,还有最优秀官员的支持。在伦敦一共有1800所学校,如果光听取校长的意见,他们仍是少数人,我们需要听取顾问的意见,他们的视野必须是更宏观的。
城市挑战顾问必须对城市所遇到的挑战进行诊断,得知道、告诉我们问题发生在哪,哪些是没有商量余地必须达到的,哪些是可商榷的。国家教育领导者负责校长培训项目,不是让校长回高校进行深造,是让校长和校长之间进行互相的经验传授,让最前沿的校长拥有一个沟通平台。
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认证学校小组,对学校的表现进行评估,将学校重新分成三个类型,成功关键型、遇到挑战型和从优秀到卓越型。需要掌握成功关键的这一类型的学校,要知道挖掘自己的潜力;而对于遇到挑战型,则需要了解如何来克服这些挑战。第三种类型就是从优秀到优异的,这一类的学校的教学方法值得普及到其他类别的学校去,其他的学校就能够从平庸进行蜕变,成为优秀。
南方周末:那对于乡村的学校呢?
安伯格:英国和中国的情况相反,在英国,那些表现不好的学校一般都是在城市,在市中心。所以这个计划叫“城市挑战计划”。如果这个计划搬到中国,可能叫“农村挑战计划”。
很多英国农村的学校都是非常成功的。首先,在乡村贫困的要少一些。在乡村这些学校的社区里面,大家很团结,也都能相互支持。而且乡村的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拨款都是一样的,不会说在乡村就要多一些。还有就是,在乡村移民会少很多,而在城市里移民就相对较多,学生中有一些母语根本不是英语的,他们要花几年的时间来学英文。所以它的起点就比在乡村的学校低很多。在乡村学校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他们的抱负就没有城市的孩子大,比较安于当地舒适的生活。英国的面积比中国也小很多,在乡村的任何一个地方到城市的距离可能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最多不超过一个小时。
我并不是说在英国城市的学校就比农村的差。而是从数字来说,城市的学校出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多一些。因为在市中心就会出现一些贫困的情况。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那么投入。学校老师会发现,教这部分孩子比较困难。
中英校际连线项目最早启动于广东,2009年英国孩子在广东佛山演粤剧 (英国驻广州总领馆文化教育处/图)
英国皇家督导安伯格 (安伯格/图)
评估结果不会影响拨款
南方周末:英国对学校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安伯格:我们有一本书来对此专门规定,规定得很细,涉及到评估的方方面面。评估基本有四个标准:出色、好、达标、不达标。这些主要是根据学校的领导力、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学校对老师对学生有没有人文关怀等这几个方面来评的。监督者一般都很有经验,他们到学校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观感,然后会对照着条款去给学校做一个评估。
南方周末:评估的结果会不会影响政府对这个学校的拨款呢?
安伯格:不会。政府拨款是根据人头来拨的,英国政府规定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经费。另外还有一个原则,也就是说你的学校学生的年龄层越大,拨款越多,年龄层越小,拨款越少。因为对于年龄大的学生,学校开的课程要多一些,所以拨的款就多一些。在英国,基本上3到19岁的孩子接受教育都是免费的。很多孩子都是3岁开始入学。法律规定,不管你3岁入不入学,5岁是必须要进入学校的。5到16岁基本上就是强制你去学习。16岁后也是免费的,但就自愿的了,不再强制你上学。很多孩子16岁后选择了职业教育,就不准备上大学了。
南方周末:职业教育是免费的吗?
安伯格:是免费的,14到19岁的孩子有两条路可以走:学术道路和职业道路。他们可以进入高中,再读大学,走学术道路。14岁后,他们可以选择进行职业教育,也是免费的,他们要再去读大学也是免费的。现在每个英国大学生每一年大概就是三千英镑的投入。
南方周末:作为皇家督导,你督导所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吗?
安伯格:我只督导公立学校,我对私立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在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督导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私立学校好像是学校之间相互审查。
南方周末:公立学校除了国家拨款外,还有没有别的经费来源?
安伯格: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国家拨款,极个别情况下一些慈善基金会有慈善捐款,如果在买一些设备的时候缺乏资金,学校就会去募集一些钱。但这种情况基本上很少出现。在过去的十年,英国的教育经费增长了很多,英国政府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说要达到多大比例。英国政府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他们采取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所以教育经费拨得很多。而且我做的教育方面的项目,很多都是英国政府额外拨的款。
评估得好校长也不会涨工资
南方周末:如果被评估为最好等级的学校,对校长的工资会不会有影响?
安伯格:不会,不会涨工资。
南方周末:你作为督导有没有受到过一些贿赂?
安伯格: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被贿赂的情况,当然,去审查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给你泡一杯茶,给你饼干吃之类,让你觉得很舒服,但绝对不会贿赂你。作为督导我们都有行为准则,对于可能出现的威胁或者有贿赂的情况发生,都要及时上报。当然,到学校督察的时候,学校会给你一些数据,但我们不会完全按照数据来评估,我们自己会去教室看。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在教室里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会是编造出来的。当我们怀疑某个学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给学校通知说我要来检查,而是直接去检查。
南方周末:是单独去,还是一个小组?
安伯格:基本上是两到三个人一组。这个也要根据学校的大小。如果学校很小的话,就是一个人。但基本上就是两到三个人,在学校待上两天。我们不会亲自去看学校所有的情况。学校首先会给我们一份自我评估的报告,我们看了报告之后会知道哪几个方面可能有问题,我们就这几个方面再着重评估。
南方周末:在英国会不会有中小学校长贪污的情况?
安伯格:没有。我在英国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中小学校长贪污、受贿的事情。
英国学习责任在老师 美国学习责任在学生
南方周末:在中国,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这个情况在英国怎么样?
安伯格:在英国,校长面临的压力是他们在面临评估的时候都想争取更高的等级。所以他们在评估怎么创优方面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南方周末:学生作业负担呢?
安伯格:在课业方面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我甚至觉得在家庭作业方面,老师布置得少了。其实在英国11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每天就有20分钟的阅读。11到14岁每天大概有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14岁到19岁时间会增加,总的来说,14到16岁是两个小时。16岁以后就会再稍微多点。这就要看学校开设科目的多少、老师布置作业的情况。14到19岁的孩子可能在周末也要做一些课外作业。我们的原则是希望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就尽量能把作业就完成。
南方周末:在英国有教学大纲,这和校长的自主权有没有矛盾?
安伯格:现在教学大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整个教育体系也在去中心化,在更多的放权。在二十世纪末的时候,这个体系里的教师几乎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在一些学校老师甚至不教文化知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就好了。他们在1980年代做了许多这样的事情,结果很不成功,有许多学生最终都没有学会读书识字。我们就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了,我们做事的方法是要告诉老师,他们应当怎么去教。我们设定了一个国家课程,这个国家课程是在全国所有的教师和学校中进行。
南方周末:老师对国家课程反应如何?
安伯格:因为它不仅告诉老师要教什么,而且怎么教也是规定得明明白白,既包括了文科知识,也包括数学知识。当时这个计划的推行遇到了许多阻力,因为许多老师不喜欢被人这么指示,要怎么做、要教什么。当时这个战略执行得非常严格,校长们就希望能够调节国家战略和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英国有一个机构是教育标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来决定教师应当教授什么内容、怎么教授,同时也要向公众报告各个学校的进展。你可以上网,上面可以找到英国所有学校的情况、教授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效果怎么样。这个系统遭到了教师的反对,因为在公开层面而言,每一个学校的成绩都要公之于众,有一些学校的成绩很令他们难堪,所以说这个制度不是很受欢迎。
我们给学校的一个激励措施,他们不用每时每刻都接受检查,这个检查的间隔时间会更长,让学校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去获得发展。
从法律上来说学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但就如何来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校长是很有自主权的。而且现在的变革就是要让教学大纲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这个国家的工业和就业环境更加相符。英国是以服务业著称的,教学大纲里可能就会有一些贴近服务业的东西。现在教学大纲变化太频繁了,每年都在变。实际上,老师们希望能少变一些。因为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他们的备课就要变化。
南方周末:你还在纽约的十二个小学兼任督导,你有没有比较英国和美国学校的特点?
安伯格:我现在已经没有在美国担任督导了。美国那些不是小学,而是混合型学校,各个年龄层都有。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要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强的责任感,要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在英国这个责任往往在老师身上,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学什么。而在美国,这个责任在学生自己。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2682
- (2010-03-20 16:15:38)
- (2010-03-20 16:21:08)
- (2010-03-20 16:35:06)
- (2010-03-20 16:45:36)
- (2010-03-21 10:21:48)
- (2010-03-21 10:29:58)
- (2010-03-21 10:40:58)
- (2010-03-21 10:44:48)
- (2010-03-21 10:55:12)
- (2010-03-21 10: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