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寒!愤世嫉俗 偏激与“中庸”--看中国青年的责任

(2010-01-05 00:29:39)
标签:

南方周末

韩寒

愤世嫉俗

中庸

偏激

杂谈

分类: 笔扫天下

我今天在《南方周末》2009年12月24日第25版中读到了何三畏先生的文章《这么年轻,这么“早熟》深有感触。在对韩寒的大多攻击与不满中”偏激“、”愤青“、”愤世嫉俗“是最常见的词汇。其实非但韩寒,只要你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稍加批判,哪怕是唠叨总是会有这样的人出现说你是“偏激”、“愤世嫉俗”,而这持此观点中的人来自大学中的年轻人的时候也就更耐人寻味了。

 韩寒!愤世嫉俗 <wbr>偏激与“中庸”--看中国青年的责任

生活中是有那么一批年轻人抱着“少年老成”的态度“成熟”处世的,用一种看似饱经沧桑,合着所谓“中庸之道”的观点处世,这种人不但对于“世俗”中那套丑恶的现象不愤慨,反而对于愤慨者大加奚落,比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这类人群更为主动的选择一种麻木,他们不是不知道愤世嫉俗者所批判的不公,却以“中庸”的嘴脸来掩盖自己的犬儒。

 

细数那些推动过历史进步的人物,有多少不是“愤世嫉俗”的,如今这个词俨然成了贬义词,且恰恰在青年群体中流行,青春才是最该有“愤世嫉俗”的因子,大学是最该有“理想主义”的地方,而今则标榜起“中庸”,不过中庸这个词原本也有着“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有着对价值坚守独立思考的一面,曾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操守,如今这个词却成了折中主义,不出头的含义,并且让人奉行安于现实,哪怕现实多么丑陋不公,并且拒斥一切对现实丑陋的鞭笞,对那些常识性的不公问题都保持一种格外冷静和成熟的犬儒态度。这样的态度难道不是一种“偏激”吗?其实韩寒在他的博客中所写的许多文章都是针对的一些常识性问题,说了几句真话,被讽刺的人受不了正常,问题是愚顽的大众也同样受不了,偏激的以为这是”偏激“是”愤世嫉俗“

 

何三畏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上智和下愚都在偏激,都在堕落,都在脱离群众。所以,世俗是不会把好果子派发给他们吃的。也所以,长辈如果出于希望下一辈少”吃亏“,就有”不偏激“的教导。不愤不嫉,迎合世俗,······”

 

被浩劫迫害过的一倍留下了受迫后的价值观,并传承了下来,再与愚民的教育结合,年轻一代的思想便被“不偏激”塑造了。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愤世嫉俗”者甘当先驱的,在中国当下这样糟糕的状态下,这种教育体制和言论氛围下能出现个韩寒当真是难得中的难得。单纯没有头脑的愤怒是偏激的,但是有理性的愤怒,有理性的思考,有理性的表达愤怒则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的生态环境是不得不偏激的,因为早就如鲁迅先生发现的那样,一个铁屋子之中,人都被闷着死水,开个窗户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在中国是个搬张桌子都要流血,流血都未必能搬得成的国度,因此偏激的拆掉整个屋子再重新改过恰恰是最可行的办法。

 

何三畏先生在文章中说到的:“一个理性的人和一个良性的社会,会自动选择有价值的东西来尊重。“这话甚好,韩寒在过去一年中针对一些列公共事件的言论我以为是进步的,并且该当被认可的,从他当选《亚洲周刊》、《南方周末》等年度人物中也看到了另一批大众对他的支持,是在支持韩寒吗?不是是在鼓励那种讲真话的,反愚昧的言行,这是一个畸形社会想变成良性社会急需的价值。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是该当以理性肩负起自身所应对社会的一份责任的,但是遗憾的是有那么多学子都在”中庸“的调子下放弃了这种责任,甚至甘心于这样一个”世俗“同流合污了。“现在却又那么些青年,绕开了青春追求的路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直奔世俗的怀抱成熟了。他们考虑问题,首先不是问它有没有道理,而是问它是否”行得通“,是否得到权力或权威的追捧和认可。他们认为探索的碰壁都是不必要的代价。他们参加社团不是作为将来入主社会但当责任操练,而是考虑到它可能有利。他们不仰望星空,不讨论任何无用的形而上。也会觉得考虑人类的理想、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很可笑。”

 

我是何先生笔下那个由韩寒想到鲁迅先生的人之一,我看到过韩寒在接受一个采访的时候并不满意自己作为鲁迅第二,我也觉得论及深刻性韩寒还不如鲁迅,只是那种相似的批判姿态让人依稀能感受到一些影子,韩寒要比鲁迅先生在铁屋子中活得快乐,甚至把一群人耍得、嘲讽得七窍生烟而他并不让自己沉重的呼吸不了,这样也好,这样的年轻的韩寒要比那些“成熟得一塌糊涂,年轻得老气横秋“的青年对中国的未来更有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