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

标签:
基督教天主教神学哲学托马斯阿奎那杂谈 |
分类: 天下书屋 |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 1274年3月7日),这是在圣奥古斯丁之后,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诞生的又一位大师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天主教会更把他列为三十三位圣师之一,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
托马斯·阿奎那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当时那不勒斯王国的阿奎诺城的Roccasecca城堡。他的家族式当地的贵族。父亲叫兰道夫,是一位伯爵。母亲一脉可以溯源到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的叔叔叫西尼巴尔德,是附近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他的家族成员非常希望他长大以后能继承叔叔的职业,所以在阿奎那五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位于蒙特卡西诺的贝尼迪克特修道院学习,16岁时进入了那不勒斯大学。然而六年的大学学习阿奎那却出乎家里人意料之外的加入了当时的多明我修会。
(一)关于多明我会
多明我会的拉丁名 Ordo Dominicanorum,也被翻译成道明会,又称为布道兄弟会。因为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各会的“灰衣修士”,加尔默罗会的“白衣修士”。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这个教会是1215年,由西班牙贵族多明我创立于法国图卢兹,1217年获教皇洪诺留三世批准。多明我会建会不久就参与对阿尔比派的攻击,并受教皇委托,主持异端裁判所,职掌教会法庭及教徒诉讼事宜。至今罗马教廷的信理部及教会最高法庭仍由其会士掌握着。 多明我会以布道为宗旨,着重劝化异教徒和排斥异端。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设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第三会",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在灵修方面,该会称多明我曾得有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今已成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该会还兴办大学,奖励学术研究。拥有著名学者大阿尔伯特(St. Albert the Great)及圣道茂(St. Thomas Aquinas)。
当时的多明我会与方济会都对欧洲中世纪早期建立的神职阶层发起挑战,托马斯·阿奎那的这一转变引起了其家人的巨大不满,在去罗马的途中,他被自己的几个兄弟抓回家里的城堡软禁了一年多,根据早期的托马斯·阿奎那的传记,家人甚至用娼妓来引诱他,但他不为所动。在教皇诺森四世的干预下,最后其家庭还是妥协了。十七岁时,阿奎那终于穿上了多明我会的黑衣会服。
(二)大阿尔伯特
他的一位师长看出阿奎纳在神学上天赋秉异,于1244年送他去科隆的多明我神学院,师从大阿尔伯特学习哲学和神学。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
德国学者。1193年生于德国南部的洛印根;1280年11月15日卒于科隆。大阿尔伯特的真名是阿尔伯特,是波尔施塔特伯爵,由于博学而被称为大阿尔伯特。人们还称他为万能博士。那是个夸张的时代,大阿尔伯特的学生阿奎那*被称为天使般的博士,而大阿尔伯特的劲敌和勉强的赞赏者培根*被称人令人钦羡的博士。大阿尔伯特曾在当时欧洲知识中心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习,他将翻译作品中的新学识从阿拉伯国家向北带到了巴黎,他从1245年到1254年在巴黎讲学。他努力使亚里士多德哲学适应于中世纪思想的世界观,他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后来为阿奎那所超过。但他比阿奎那对科学本身更为关心,特别对植物学感兴趣,他把外出传教时亲自对植物进行的考察研究都搜入到这门学科中。他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定论(虽然他的敌人蔑称他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者),他坚信亲自进行观察调查是有价值的。他进行过炼金实验,对元素嬗变的可能性问题持模棱两可的看法。在这方面他发现逆水行舟显然是困难的,然而关于此问题的可能性他持有很大的怀疑。在他的著作中对砷的叙述很清楚,所以往往有人认为砷是他发现的,尽管早期炼金术士对不纯质的砷可能是有所了解。他的学识竟被人怀疑,认为他有巫术。但他在教会中的地位和他的正统性保护了他。从1260年到1262年他是雷根斯堡的主教,此后他在科隆一修道院隐居,把余生致力于他的研究。罗马教皇庇护十一世在1931年宣布他为教会博士---这样就自然地将他列入教会正式名单。
公元1245年,托马斯·阿奎那跟随老师大阿尔伯特去巴黎大学三年。在这段期间阿奎纳也将自己卷入了大学与天主教修士之间有关教学自由的纠纷,阿奎纳主动抵制大学提供的演讲和小册子。当教皇获知这起争议时,多明我会挑选了阿奎纳作为辩护者。阿奎纳在辩论中大获全胜,击败了当时相当知名的大学校长圣阿穆尔的论点。
阿奎纳接著取得了神学的学士学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担任讲师,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务生涯的开端。与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共事经历对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造就成睿智的学者,并终身跟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论。
(三)一生事业
1252年,27岁的阿奎纳前往巴黎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当时大学的教授联会对托钵修会的攻击,他遇到了相当的困难。但最终仍于1256取得学位和教职;后来他与友人Bonaventura一起取得神学博士学位,在巴黎、罗马和一些意大利城市教了几年书,并且开始著述。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劳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会里积极侍奉,频繁地旅行和讲学,并且经常向教皇提出有关各地政务的建议。
1259年,他在Valenciennes教区取得一个重要职位。在教皇乌尔班四世的请求下,他又移居罗马。1263年,他出现在伦敦的多明我会中。1288年,他又前往罗马和博洛尼亚讲学,并且投身于教会的公共事务中。
在1269至1271年间,他回到了巴黎。除教书外,还管理教会事务,并且做他的亲戚--法国国王路易八世的国事顾问。1272年佛罗伦萨提供一个让他在当地教区内选择座堂的机会,他担任了修道会的院长,并且应查尔斯王的请求,在那不勒斯担任教授职务。
在这些年里阿奎纳每天不停的进行传教,并且写下许多的训诫、问答集、以及授课笔记。他也开始撰写他的大作《神学大学》。教会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诺山修道院院长的职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弥撒仪式中,阿奎纳还称自己看见了神迹。事后他停止写作,使得《神学大全》变成未完成作品。当被问及为何封笔时,阿奎纳答道:“我写不下去了……与我所见和受到的启示相比,我过去所写的一切犹如草芥。”后来有人称阿奎纳在祷告时听到了来自十字架的声音,称赞他的写作。还有修道士宣称曾看到他凌空飘起。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纳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认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论中,他保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他品位朴素,周围的人为其出色的记忆力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于自己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神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
(四)逝后封圣
在1274年1月,额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纳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他的工作是调查并且研究出希腊与拉丁教会之间的差异。身体状况已经相当差的阿奎纳在前往会议的旅程中停留于一座侄女的城堡中,病况开始恶化。阿奎纳希望在修道院里走完人生旅程,但却无法及时抵达多明我会的教堂,最后他被带至一座熙笃会的教堂。在经历七周的病痛煎熬后,于1274年3月7日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但丁引用阿奎纳的一个友人的说法,宣称阿奎纳是被西西里国王查理斯一世(Charles I of Sicily)下令毒死的。不过,历史学家Antonio Muratori重新找出了这段朋友的记载,但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阴谋论的叙述。
所有与阿奎纳相识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获得了教会赐予的“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的头衔。但丁在《神曲》中将阿奎纳布置在第四层天堂,与其他伟大的宗教思想家并列一堂。在1319年,天主教教会开始调查将阿奎纳封圣的可能性。若望二十二世在1323年6月18日于亚维农正式宣布将阿奎纳封为圣人。在1567年,庇护五世将圣托马斯·阿奎纳日与其他四名最伟大的拉丁神学家:安波罗修、杰罗姆、圣奥古斯丁、葛利格理并列。
阿奎纳的《神学大全》被教会视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届大公会议上它还被与圣经和教谕(Decretal)并列。他在神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性只有圣奥古斯丁能够相提并论。良十三世在1879年8月4日的教皇通谕里还指出阿奎纳的神学是构成天主教思想的关键著作,也因此他下令将阿奎纳的著作立为天主教会的思想基础,所有的天主教学院和大学都必须教导阿奎纳的理论,并且还建议教师们在谈及那些阿奎纳没有明白阐述到的议题时,应该要“遵从阿奎纳的思考方式,教导正确的结论”。
在1880年,阿奎纳被封为所有天主教教育机构的主保圣人。在今天,一座位于那不勒斯的修道院还留有一间据传阿奎纳住过的小房间,开放供游客参观。阿奎纳的圣人日后来被改到了1月28日,不过许多人还是将3月7日他去世的那天视为他的圣人日。阿奎纳的遗体在1369年被移至法国图卢兹的雅各宾教堂安葬,在1789年至1974年间曾被移至另一间会堂,但在1974年又被移回雅各宾教堂直到今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词条与维基百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