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个人幸福--斯多亚学派的观点
(2009-06-15 22:22:13)
标签:
西方哲学斯多亚学派幸福文化 |
分类: 天下书屋 |
(二)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观点
与伊壁鸠鲁学派比,斯多亚学派更加怀疑人们有能力控制外在的善,因此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都独立于外部因素。如果要确保个人幸福,必须学会尽可能独立于那些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学会生活在我们能控制的内在自我之中。
三个时期的斯多呀学派都认为,幸福的得到都不依赖外在的善,而是站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的立场,认为一个人幸福的唯一条件就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而德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有德性的生活是一个人唯一的善,而反之则是唯一的恶。生命、健康、富裕、贫穷、成功、失败、等等外部境况都与幸福毫不相干。知识、德行和幸福都是独立于这些外部因素存在的。
一个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行才能面对各种命运都无动于衷呢?斯多亚学派的回答是:德性就是依照理性、依照逻格斯(logos)而生活。罗格斯就是宇宙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也可以被称作神、圣火、命运等等。人们可以像罗格斯敞开自己,使其灵活符合宇宙的和谐秩序。人应该洞见,万物都有明智的秩序,不该加以干预,实际上也不可能干预。人的任务就是学会愉快的接受所发生的一切。
“你所碰到的一切事物,你都应该坦然接受,就好像它是你本来希望发生的那样。因为,如果你知道万物都是根据上帝的意志而发生的话,你就会渴望它发生。----塞涅卡。
斯多亚学派倡导禁欲道德以面对外部世界,倡导教育以增强内在的品格力量。在命运的判决面前,一个人应该显示出斯多亚式的平静和冷淡。
在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家生活得时代,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控制自然灾害,自身疾病等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因此斯多亚学派提出主张控制内在的心灵要比控制复杂的外部因素容易得多,这是符合其时代背景的。从希腊城邦走向希腊帝国的时代转变,个体也逐渐从共同体中的人走向个体化的人,心灵被理解为某种内向的东西,开始与自然界和社会分离。伦理与政治分离。每个人都独立于社会环境而自我修身。斯多亚主义体现着那个与社会相分离的私人的道德观念。斯多亚主义在后世获得了比伊壁鸠鲁学派更多的追随者,其中包括罗马帝国的皇帝,也影响到了中世纪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