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学生放弃高考,说明什么?
(2009-04-19 06:26:39)
标签:
高考就业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新华社重庆4月18日专电
记者近日在重庆江津、渝北、涪陵等区县采访时发现,导致农村学生弃考的原因,值得关注。
弃考:就业寒冬的连锁反应
在重庆部分区县采访时记者获悉,当前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
涪陵区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这是今天在网易论坛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这些年一直保持着对中国教育的的关注,在我的学生时代一直在听着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吁,但是至今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并不存在,高考依旧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杠杆,但是一度为社会关注的高考出现的新的期考现象,而且是如此大规模的弃考现象确实是很罕见的,中国如此高昂代价的人才培养,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问题,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确实是一个弃考的重要原因,大学教育,内容之陈旧,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已是非常严重。
在这篇新闻的留言中,看到这两个网友的留言也很有代表性,前者在讽刺今天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后者则在讽刺中国就业中的不公平。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找工作,第一依靠的还是家庭的社会关系,家庭本身的高官背景,本身使一些学生成功的垄断社会机会,干扰着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古诗中中的《郁郁涧底松》被用来讽刺南北朝时代,世族阶层垄断社会机遇的现实,底层人苦于得不到公平机遇,今天其实也是一样,没有实质性的教育改革,中国的就业难问题也将继续持续下去,让更多的莘莘学子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