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幽兰一脉香—学唱《兰花草》
标签:
埃及中文歌兰花草旅游 |
分类: 环游世界的故事 |
此有幽兰一脉香—学唱《兰花草》
心美如兰 诗意雅然 (埃及学生心兰和诗雅合唱《兰花草》)
我记得是在第一次从塞德港返回伊斯梅利亚的公汽上,我和同坐的卢超超一起聊起了当年喜欢的校园民谣,其中都特别属意这首《兰花草》,于是当即决定,第二天交给学生们唱的第一首中文歌就选这首《兰花草》。这些孩子最近都吵着想学唱中文歌。
这首《兰花草》本就有些来历,歌词来自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学者胡适先生写的一首名叫《希望》的小诗。
1921年适之先生得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的兰花一盆,大为欢欣,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料,但直到秋天也未开出花一朵,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这首小诗虽很写实,但是失望与希望之间的感情传达得真切质朴,精心呵护的兰花也体现着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兰花本身有着一种高洁脱俗的气质,这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凌寒傲雪不同,它守侯的是一种尘嚣之外的平凡与雅致。
后来根据先生的这首小诗改编的校园民谣延续了这首诗的体例,在语句的表达上则更为流畅,从山中得兰花之喜悦,一日看三回之殷勤,苞也无一个之失落,在情绪表达上则更感真切,特别是“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望”一句加得最为妙,朝夕相顾,两不相忘的感情是那么的情真意切,令人心驰。
陈贤德与张弼二人所谱的旋律也是朗朗上口,小时候非常喜欢听齐豫的演唱,旋律与声音是都是那么纯净。
我连夜准备好歌词,第二天上课,将准备好的材料发给学生,先给大家听了一遍歌曲,果然学生们都很喜欢,然后展示一下兰花的图片,埃及没有兰花,所以给大家看看图片,以供理解。然后我开始给同学们讲解歌词的意思,出于发音和意思的理解,同学们对各种“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特别喜欢。然后我开始像以前自己的音乐老师一样,一句一句的叫大家唱,埃及孩子学歌还是很有天分的,几遍下来可以跟上音乐,看着拼音演唱下来了。下课后,一些同学把歌曲拷贝回去练习。
一周下来,我发现诗雅和心兰两人学得最快,已经大体能把歌词背下来演唱了,每每在放学之时总听她们随着音乐唱起,我们这些中文老师在旁轻喝,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微笑的看着,时而有人轻鼓掌声,成了校园里的一景.
在大学的校园里,碧草依依,白云悠悠,和这些可爱的阿拉伯女孩儿,一切学习,一起唱歌,漫话着人生,理想与未来……这仿佛是我梦中才有的情景,竟然真的复制到了生活,待看满庭花簇簇,能添得几多香.
有一天,我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在伊斯梅利亚的夜市上闲逛,突然在一家鞋店的音响里面听到了这熟悉的旋律,我当时特别吃惊,问老板怎么会有这首《兰花草》,老板说是一个我也记不住名字的埃及学生给他的,他和很多顾客都很喜欢就每天经常放松它,我觉得很意外,原来一首歌曲就是这样传播的,有意思,在这异国的闹市上,竟会听到这样一首故国的老歌,格外亲切。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我心中也有那么一束幽兰,我把她带到天涯海角,无论是寒冷的蒙古高原,还是炎热的埃及沙漠,我都小心的呵护,只为生命中留下的那一脉清香,让远在天边的你也能闻到……
兰花草
歌手:齐豫
词:胡适
曲:陈贤德 张弼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