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

标签:
王禹偁点绛唇江南佳丽宋词旅游 |
分类: 天下书屋 |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山东巨野)人。根据《宋史·王禹偁传》的记载他“世家为农,九岁能文”。据说他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出众的文学才华,有一次济州的太守出了一个上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命当时的济州从事毕士安写于屏风之上,一时无人能对,王禹偁最终将这幅对联对出“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齐称其有“经纶之才也”。(详见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29岁的王禹偁考中了进士,授成武县主簿,次年移知长洲。他仕途的开局还是相当不错的,可谓少年得志,此后,在端拱元年,公元988他被调到了首都东京汴梁担任了右拾遗、直史馆。因为工作表现优异,提出了很好的一些建议被宋太宗调任为,迁左司谏、知制诰。然而年轻得知的王禹偁也因为自己的直言敢谏得罪了皇帝和执政大臣,人生遭遇了三次贬官,两次在太宗朝,一次在真宗朝,其中最后一次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被贬职到黄州,所以世人习惯上称他为王黄州。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王禹偁,享年四十八岁。
王禹偁是北宋最早改革华靡文风的诗文家,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这首词有着诗人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报复也有着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情绪。起句“雨恨云愁”抓住了江南地区多云雨天气的这一气候特点,但却别有新意的使用了两个代表情绪的词语:“恨”和“愁”。云雨是不会有恨愁的,但是在这阴沉的云雨天气中的诗人是有压抑的情绪的。但是虽以“恨”“愁”开篇,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抑郁中,却马上将情绪一转依旧欣赏到这云雨中的江南别有情致的美景,所以紧随的是一句“江南依旧称佳丽”。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中那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早已是千古名句了,王禹偁词句也是深以谢眺诗句为然。
江南的佳丽之处究竟何在?诗人下两句做了具体的刻画“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这“孤烟”的意向很自然的让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那句“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壮阔的画面,但是王禹偁笔下的孤烟是“细”的,想配和的是江南地区“水村渔市”的热闹景象。
然而诗人的志趣并仅仅在这江南水村的景色中,而是有更长远的报复,所以下篇以“征鸿”做旁衬,写诗人自己羁留异乡还不能振翅高飞的慨叹。自从陈涉发出那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慨叹之后,提起“鸿雁”便不断的生发出不同的象征异乡,李白在他的诗歌《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一首诗中就曾写道:“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由天边的鸿雁让诗人想起的是“平生事”,那有待实现的一腔抱负究竟有谁能了解呢?所以也发出了“谁会凭栏意”的感问。但是从这能欣赏到佳丽风光,天际征鸿的目光中,我们依旧能感受到诗人内心还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做基调的。这首词在艺术风格上一改北宋初年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为开拓词境具有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