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如咒,鲜血如花——《吸血惊情四百年》

(2008-05-24 23:35:51)
标签:

吸血鬼

德古拉

科波拉

杂谈

分类: 天堂电影院

生命如咒,鲜血如花——《吸血惊情四百年》

 

Mina: I want to be what you are. See what you see - love what you love.
美娜:我想变成你,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Dracula: Mina, to walk with me you must die to your breathing life and be reborn to mine.
德考拉:美娜,要跟我在一起你必须放弃生命,并在我这里获得重生。

Mina: You are my love... and my life... always...
美娜:你是我的爱,我的生命……永远都是……

Dracula: Then... I give you life eternal. Everlasting love. The power of the storm. And the beasts of the earth. Walk with me... to be my loving wife... forever.
德考拉:那么,我会给你永恒的生命,永恒的爱,风暴的力量和大地上的野兽。跟我走吧,做我的妻子,永远。

 四百年,生命永恒,缺乏了真爱也不过是一具躯壳,行尸走肉般的躲在那幽暗的古堡中,苦等四百年的时光,只等你来将我救赎,要么,在你鲜红的血液中,生;要么,在你真爱的怀抱中,死......

大学时代,偶然在图书馆中翻到一个短篇小说《卡米拉》,资料上介绍说这是西方最早的吸血鬼小说,我读书一向很杂,各种题材总尝试着读一下,对于图书馆书店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中发现的书总是抱有很大的发现感,好书都是新的,大众的阅读品味是很难让人相信的,一口气读完了那本小说,确实很过瘾,感受到那双犬牙接触脖颈时候的凉意。 

 

吸血鬼(vampire),这个物种不是神,肯定也不是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鬼,似乎永远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一个人孤独的世界里静享那鲜红的血液。高贵,邪恶,神秘,迷幻,唯美这个种种悖论特质的混合体由在诸多惟妙惟肖的传说中似有似无地存在着,在我们世界的边缘游荡,清冷的月光中露出那嗜血的利齿。

 

大家的日子似乎过得很平淡,几部文艺片下来,想找点刺激的电影看,我想起了科波拉的这部《吸血惊情四百年》,吸血鬼题材影评中最经典的一部。

吸血鬼物种与宗教似乎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传说吸血鬼的始祖最早可以追述到《圣经》中那个谋杀自己兄弟亚伯的该隐, “你做了什么事呢?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现在你必从这地受诅咒。你种地,地不再给你效力,你必流离飘荡在地上。”该隐对上帝说:“我的刑罚太重,过于我所能当的。你如今赶逐我离开这地,以致不见你面。我必流离飘荡在地上,凡遇见我的必杀我。”上帝则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上帝就给该隐立一个记号,免得人遇见他就杀他。于是该隐离开上帝的米那,去往在伊甸东边的挪得之地。(摘自《圣经·创世纪》4章10至16句)上帝许诺给了他永生的条件,《圣经》记载到此结束,但是传说不服的该隐在红海之滨遇到了撒旦的情人莉丽斯,学会了利用鲜血使用魔法的力量,加上那个永生之躯,他成了吸血鬼的始祖。

 

不过真正完成吸血鬼现代文学形象的是Bram Stoker写的小说的《吸血鬼伯爵德古拉》(英文《Dracula》)。科波拉根据这本著名的吸血鬼小说创造了这部经典的吸血鬼电影《吸血惊情四百年》。吸血鬼与黑暗的中世纪紧密结合,生活在哪千年古堡里,在自己的领地上力量更强大......在欧洲历史上,确实有德古拉这个人。他以残忍而出名。常常将战俘从臀部插入一根长长的木棍然后一直穿过正个身体从嘴巴出来,再将木棍高高树立而起,让战俘折磨而死。这位罗马尼亚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民族英雄也因为其残暴最终与吸血鬼的传说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18世纪,理性在启蒙运动下得到了胜利,在这一时期各种迷信严重受挫。相反的,吸血鬼迷信风潮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俨然成为了社会现象,这现象引起了宗教方面的关注。

       (引述资料:不少关于吸血鬼的阐述的学术得到出版,并且在另一方面,理性一派对类似的文章大加批判,从而成为论著间漫长激烈地争论。在这情况下,教会不可能保持缄默,塞农(Senones)修道院的院长卡尔梅(Dom Augustin Calrnet)出了一本《论匈牙利、摩尔达维亚等地的附体鬼魂、被开除教籍人、吸血鬼及活尸》的论著。于1746年在巴黎出版,他的本意是驳斥吸血鬼迷信,但书中列举大量有关的例子,引起了人们的争论。

       这种论著交战的结果只有两个:第一这类迷信过去在很多地区属于道听途说,而现在则广为人知;第二是所有人都接受了吸血鬼这个词,使“Vampire”得以系统地固定了下来。它的另几种写法是“Vampyr”“Vampyre”“wampire”以及拉丁文里的“Vampirus”。

       另外,从当时开始,吸血鬼三个特征也普遍为人所接受:它是一个附体的鬼魂,而不是虚无的幽灵,也不是魔鬼;吸血鬼是在夜里从坟墓、棺材里出来吸食或人的血液得以延续生命的;吸血鬼袭击过的人,死后也会成为吸血鬼。)

 

生命如咒,鲜血如花——《吸血惊情四百年》

 

加里-奥德尔曼在影片中扮演了德古拉伯爵,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个经典的银幕大坏蛋形象,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中那个欣赏着莫扎特杀人的杂碎警察,《空军一号》中的恐怖分子头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