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彭浩翔《出埃及记》杂谈 | 分类: 天堂电影院 | 
逃离--救赎----彭浩翔《出埃及记》(一)
 
没迈出步伐的时候,不会知道人生路如何难走,一路上那些你看得很重很重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而那些原本微不足道的却带给你最大的伤害。一个体,只是绝望的浩叹,对无可奈何的一切无能为力去解脱。
 
悟了,醒了,是洞明的透彻,还是一片苍茫,一片凄凉。只是回首过往,生命没有渴求的轰轰烈烈的成功与失败,只是被不断的琐碎缠绕,裹死。
 
来到埃及以后才听说彭浩翔拍摄了新片,名字叫《出埃及记》,因为到了这块土地才对和它有关的一切更加关注,尤其是电影,我从网上下载来看,剧情和埃及毫无关系,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不仅剧情,是它的压抑。
 
1.荒诞的造始
 
电影的一开篇,空镜头里面是女王的画像,长镜头向后拉,一群蛙人用锤子在猛砸一个男人,乐曲声伴随着的是一个凶残的开篇,在女王像象征的体制下一个个体正在被残酷的摧残。影片在接近结束的时候才借任达华的口点了这个情景的含义:原来这个世界上呢,有些事荒谬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就没人会信,但是不代表不存在。一个荒诞得,甚至怪诞的故事从这里开始造始,一群被男人伤害过的女人有秩序的组织起来,开始不断得去杀男人,一个男人发现了,想揭发但是退缩了,被杀了,另一个男人发现了,坚持要追查下去…..于是点出了电影另一个主题两性关系,彭浩翔对现代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有着很悲观的认识,以前他拍摄的《买凶拍人》还是个体报复行为,到《出埃及记》演变成了一场女性群体对男性的报复。
 
2.制度下的小卒
 
任达华扮演的是一个严密的社会制度下最基层的小卒,从试衣间穿着制服出来的时候,我们先看到的是他在体制中的位置----照规矩做事,所以看到旁边女同事在桌子后面穿拖鞋办公他也会学着效法,这是他卑微的地位下对强大制度下微不足道的反叛,在同事请他代录口供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还是合不合规矩,人成了制度化的产物,制度有着无所不在切非常缜密的缝合能力,现代生存的个体无不面临着一种尴尬,一种类似围城婚姻似的尴尬情景,一方面不断寻求进入制度的门口,晋身的机会,一方面感受内心在制度缝合面前的失衡,寻找可能逃离的出口,主流化,边缘化,都不过是围着无所不在的制度找位置,而制度强大且也是无情的,女王的画像下面,被砸的个体不像一个人而像一个东西,真正的王者地位的人谁又在乎一个不起眼的小卒呢?
 
3.偷窥时代下的怪诞
 
这个题目怎么读?偷窥,时代下的怪诞,还是偷窥时代下的“怪蛋”,网上吵得轰轰烈烈的“艳照门”再次将这个时代人们偷窥的癖好放大,明星的光彩与性的私迷,借着网络挑动起集体偷窥的享受与快感,微弱的道德呼唤显得那么苍白,也只有在道德沦丧的时代,道德才构成社会问题。而在一个全面消费隐私的偷窥时代里面,个体在集体和体制面前的渺小更加显而易见。性是其中被窥视的内容,此外还有一切隐秘,于是有人成了《国家公敌》,有人开始《越狱》,有人开始《出埃及记》。
张家辉扮演的关柄文因为拿着摄影机在女厕所偷拍被带到了警所,任达华扮演的张建业替人为他录口供,但是关炳文否认对自己的偷窥指控,理由是女人在厕所不光是尿尿,事后的剧情让我们知道他说的这个荒诞的故事是真的,女人在女厕所里面商量怎么杀一些男人,禁止男人涉足的女厕所成为女性可以好好计划阴谋的良地,但是在这个窥伺一切隐私的时代下,似乎没有什么秘密能不被发现,即使是在女厕所这样的禁地。
 
4 家
 
家和工作几乎构成现代社会每个人生活的全部,为了家工作,因为工作不能忽视家,平衡这两者关系,不让期间出现矛盾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提高变得越来越有难度了。工作中是一个小竹子,回到被称为避风港的家一样承受着压力。丈母娘首先提出给他换工作,表面和美的夫妻之间实际上也潜藏着危机,到最后甚至还是杀机。男性在彭浩翔的镜头下承受着这种双重的压力,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在尝试隐秘的联合来向男权社会展开报复,家庭演变成战场,也成为了灵魂想要逃离的壳,毕竟家不是字下面有头猪,生活中有套房子那么简单。
 
5.孤独的个体,绝望的反抗
 
 
刻尔凯郭尔说的孤独的个体绝望的反抗成了现代社会一个最真切的问题,一个体制内的小人物,连和同事换班这样的小事都不太敢逾越,但是他的内心未必没有所坚持,比如正义。从最开始他不相信关炳文的话到后来主动接替他继续调查,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说出真相本身伴随着的是危险,发现皇帝没穿衣服秘密的是孩子也许还好,但是由成人说出来则大大的不同了。
 
上司并不重视他的报告,邵美琪扮演的方子晴在威胁与利诱他,家里妻子和岳母都在不断的给他压力,如此窘境他还在坚持。
 
人生为何而坚持?这是一个问题,当人人都自私的为自己考虑的时候你还愿意坚持下去吗?当他人和自己都为应该坚持的付出代价的时候你还愿意坚持下去吗?当家人和亲朋都在劝阻你的时候你还会坚持下去吗?生存开始面临死亡考验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
 
一个柔弱的个体被排挤到了社会的狭角,他还为什么坚持?能坚持多久呢?
 
孤独的个体绝望的反抗,这不就是人生的悲哀吗?
 
 
记得曾经在哪读过这样一段话,纳粹抓走了犹太人,我觉得与我无关,我没有理会;纳粹暴虐了犹太人,我觉得与我无关,我没有理会,纳粹抓走了我,他人觉得与他们无关,他们没有理会。 
 
 
 
6.一个人的坚持
 
承接上一篇坚持的话题,在无可奈何的生存境遇里面更多的是一种隐忍,隐忍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中,不可能被理解的孤独感,电影里面,任达华就是那样不可遏止的去追查那个真相,搜集线索,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也会有那样的一刻,抛开一切力不从心的对付一个目标。有时候,一种执拗仅仅是为了获得内心的一种平衡,一种必要的平衡,不让我们在孤独中沦为虚无的泡影。
 
电影中导演大量使用玻璃作为背景,主人公经常处于庞大建筑的角落,这也象征着人物现实中的位置,那个乘坐轮椅被一个女人摆布的老头也是一种死亡的象征,随着他临近真相,死亡的阴影也在逼近他。
 
 
7.两性间的战争
 
大学时代听一位老师演讲,他说这人类研究的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两个,一个是宇宙问题,一个是世界问题,宇宙问题说白了是时空问题,世界问题说白了是男女问题。
 
一群女人密谋杀男人,彭浩翔看似在讲述一个荒诞的阴谋故事,实际上也是在某种角度上探讨两性关系。我有时候怀疑彭浩翔是不是曾经被某个女人很深的伤害过,从《买凶拍人》到这部〈出埃及记〉,男女之间的关系被以阴谋和杀死对方来解决,命题偏执,但是饱有新意,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的永恒命题不可能寄希望一部电影给出什么完美答案,彼此需要且有彼此伤害的悖论里面寻求的是一种合适的相处方式。
 
电影里面刘心悠与任达华之间表面和美的婚姻生活实际早就潜藏着危机,终于在一次小小的装修房子的诱发了,刘心悠小时候受到父亲的伤害,杀掉自己的父亲,开始了一系列针对男人的报复行为,但最终在内心的审处她还是希望有一个和美的家,任达华成为了她的丈夫,男人对女人的仇恨和对男人的迷恋一样真实但有时也表现得非常夸张。
 
男人呢?基于这一性别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劣根性,女人希望得到男人的是爱,且只爱自己的安全感,但是对此却很难有把握,婚姻制度无法从内心深处提供保证。我认识以前一个男性朋友曾经在我面前大谈过什么男人是多偶性动物,似乎有了理论的支撑可以为越轨找到堂尔皇之的借口,在现代社会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两性关系,家庭关系都在内外压力下显得岌岌可危。背叛,报复,挣扎,救赎,现代两性情感的荒诞剧在电影内外都在热闹的上演着。
 
 
8.孤独易相逢
 
在你的一生里,你会见到那么多人,每个人都带给你不同的故事,那么多人里你怎么一眼认出她或他?并且相信和他一直走下去呢?《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只用了那么短短的几秒种就爱上了林青霞扮演的杀手,《巴黎最后的探戈》中马龙-白兰度连名字都不需要知道就人准了那个女人,萍水相逢未必不如了解很多,也许保持距离能剔除那份了解多的压力,朝夕相处的未必一定是最终白头终老的,人的情感有着太奇怪的解码,我只是觉得两颗很累的心相遇可能更容易贴切。只是我们不知道,茫茫人海里你什么时候能感到那样的人。
 
电影中段,温碧霞扮演的张家辉的前妻出场了,很高兴看见温碧霞回到大荧幕,扮演张家辉的前妻,自己觉得角色很适合她,步行在幽暗的街道里,有着女人忧郁与放浪的气质。任达华在查案的过程中认识她,好象没有太多的沟通,两个人的心灵自然的有了互动。
 
那个喜欢打游戏机的女人给了这个生活在重压下的男人一种沉静,因为她对他无所要求,也就无所压力,此后我们看见他们一起打游戏,一起唱歌,一起逃避无力面对的现实。
 
张家辉被杀,两个人闲聊起了各自内心承受的沉重,一场欢娱过后,两个人互相传递着烟抽,突然无原由的傻笑起来,我们知道,在倾诉过后两个人获得了一种心灵上的轻松,也许这是很短暂的一刻,却也着实让人在压抑已久后感到一丝的快慰。
 
“其实你老婆说的对啊,管那么多事干什么?就算是真的,女人要杀光男人,这么个杀法要杀到什么时候。”这个女人让他解开了心中的结,他仍掉了那个录音器,仍掉了心中长久以来的执着。而这里面很可怜的一个角色反而是她的妻子,她没能找到救赎的出口,对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父亲和丈夫都令她感到绝望,即使真如她所愿最后真的让她成功杀了任达华,她会开心吗?恐怕还是继续内心痛苦的循环,无力自拔。
 
 
9.荒谬
 
“原来这个世界上呢,有些事荒谬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就没人会信,但是不代表不存在。”
 
电影临近结束用任达华的话交代了影片开始时候“蛙人”打人的一场戏,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影片“荒诞”的主题。一群女人以缜密的计划来杀男人,这个故事本身是具有荒诞性的,在建制与个体,男女两性关系,家庭与社会角色这一系列冲突中要表现的则是一种严肃的荒诞,荒诞是什么?一种对世界极不真实,极不合清理的体验,现代社会的发展开始溢出人类的理解能力之外,进而导致人的异化,而荒诞的作品则在于通过对荒诞本质的揭示让我们注意到那个非理性的现实和人的异化。
 
我们长久的生活却不会相处,我们拼命的言说却无法沟通,我们只是社会大分工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零部件,在这架机器的运转中我们变成“单项度的人”,一切趋同,按一样的作息制度生活,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复制一样的工作,讲着雷同的话语,甚至反叛都变是流行的反叛,作秀的表演,在制度化的过程中人也在走向异化,背离本真。
 
绝对制度化的人催生出的一种恶,比如影片中邵美琪扮演的警察,她和她代表的强大的法律体系,司法机构是不会允许任达华发现这个世界荒谬的本质的,所以不会有蛙人大人犯,不会给这样的一个小人物一次面试的机会,除非他彻底异化掉,而事实上这个底层的小警察困窘的就在这里,他身处强大的建制中,内心却并未彻底同化,所以当他看到温碧霞这个女人的时候她一下子能被吸引,在她的游戏癖好里面饱含着一种生命本真的底色,她是那个强大的体制外的生存着的一个特例,我们似乎无法逃遁这个社会建制的整合,芸芸众生,乌合之众也就翘首期盼着一个摩西出现带领我们出埃及,但是去哪呢?那又是一个问题了。
 
 
10 出了埃及能去哪?
 
 
出了埃及能去哪?这个标题也是我下一步要面临的问题,时间过的很快,再过三个月我也要离开埃及了,去哪真还不知道。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好象都是在寻寻觅觅找自己适合的地方生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会有那么一片幸福的乐土吧!
 
电影结束了,自始至终彭浩翔都没明确点出《出埃及记》这个名字的意思,不过也许这个理解也并不重要,电影看过了,有所体验或体悟就好了,再或者得到了消遣获得了愉悦,也许就是彭浩翔喜欢这个音乐就起了这么个名字也未可知。摩西最终带领被救赎的人们走出了埃及,他们来到了那片上帝应许之地。电影里的结尾没那么恢弘,犯罪的入狱了,任达华和温碧霞相拥着一起唱着卡拉OK,不是什么成功,也没有什么喜悦,沉重的现实面前是保持着永恒的向往好,还是珍惜那片刻的温存重要呢?如果哪里都一样,那么留在埃及和离开埃及又有什么区别呢?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