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蒙古匈奴中行说杂谈 |
分类: 天下书屋 |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在匈奴一方有一个叫中行悦的神秘人物一直在为匈奴的大单于擘划军机,电视剧中借淮南王刘安的口,略点了一下这个人的出处,汉匈两大帝国几十年时间里的拼杀实际上仍然是两个汉人头脑之间的较量。
在真实的历史之中这个中行说确实对汉匈两大帝国之间的较量,匈奴民族自身的发展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他的事迹主要保存在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之中。
中行说是燕国人,原本是大汉帝国宫廷中的一个宦官,在匈奴老上单于刚刚继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推行新的和亲政策,选派一位宗室公主远嫁匈奴,随行人员名单中选中了中行说,也许是不愿意离开富贵的宫廷生活去蛮荒的蒙古高原,这位小小的太监居然拒接接受这样的使命,汉朝宫廷强行派遣他随嫁匈奴,对此中行说是大为不满,甚至很大胆的说出这样的:“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不过当时的主管领导肯定不会在乎一位小小的太监能掀起多么大的风雨的,最终中行说还是没能改变自己去匈奴的命运,到了匈奴后,他立刻投靠了匈奴新任的大单于—老上单于。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的投靠还是非常重视,《史记》中记载“单于甚亲幸之”。而中行说也确实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出身汉帝国宫廷,对汉帝国的虚实情况非常了解,在单于的重用下开始了对匈奴帝国一些列影响重大的改革。
当时的匈奴在衣服,饮食等方面也是非常“哈汉”的,中行说对老上单于谏言道:匈奴帝国的人口总数不到汉朝的一个郡,之所以能保持强大就在于服装饮食与汉朝不同,在经济上不必依赖汉帝国,如今单于改变本民族远游风俗而追求汉朝的服装饮食,而汉朝所给的东西也不过是其总数的十分之一二,长此以往则匈奴人早晚要动心归化汉帝国了。老上单于在他的建议下命令士兵穿着汉朝制衣材料制成的衣服在荆棘丛中策马奔驰,衣服尽数破碎,以此证明汉朝的衣服不及匈奴的服装坚固完美;将汉朝的食物悉数扔掉,以证明匈奴的饮食更加方便美味。
历史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在整体文化占优势的情况下移风易俗以提高帝.国的军.事实力,谋求国.家的强大,而中行说的做法,是匈奴人口,文化等方面占劣势的情况下,为保持其军事优势而进行的去“汉.化”努力,以此来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持民族特性。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文化的强盛,软实力的提高具有何等重要的穿透力
中行说在给匈奴的计策中并不是简单的去汉.化,对于汉帝.国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他还是极力主张吸收的,他教会单于身边的工作人员如何分条记事,如何计算统计国家人口牲畜数量等等,在匈奴传授数学知识,管理经验,提高国家机器的运作效果。
除了军事上的争斗外,汉匈两大帝国在外交上的较量也很有激烈,汉帝国在致匈奴帝国的国书的开头都要写上一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中行说则要求匈奴致汉帝国的国书都要比汉朝的长一寸,所用的封印悉数加大,国书的开头语更是傲慢的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的匈奴大单于敬问汉朝皇帝无恙。”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还用一个大段落记载了中行说与汉朝时辰之间关于两个民族不同风俗的争辩,而后来凡是对来访的汉使,中行说一律不准其多说话,只让其遵照要求将匈奴所要的东西一律保质保量的准备好就行,否则就以军.事打击作为报.复。
中行说对汉帝国的国情非常熟悉,而且本人又深具谋略,时刻教导匈奴单于寻找最佳的时机和地点对汉朝进行军事袭扰,大汉孝文帝十四年的那次兵逼长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老上单于死后,其子军臣单于继位,中行说继续辅佐新君.主,策划了汉景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入侵,电视剧《汉武大帝》就是以这次军事行动为开篇的。军臣单于死后,他的弟弟伊稚斜单于自立为单于,中行说仍然受到重用,成了匈奴帝国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大汉帝国的头号对手。汉武帝时期,汉匈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行说病逝于汉匈两大帝国漠北大决战的前夕,临终前向伊稚斜单于献计,将病死的牛羊投入水中,污染水源,传播瘟疫,组织汉军进攻,汉军即时侦查到情报,提早做了防范,匈奴在决战中惨败,但是后来流传下来一种说法,汉帝国杰出的将领,大将军霍去病如此年轻就病逝,可能是在漠北大战时喝了被污染的河水有关,但是这种说法已经很难证实了,电视剧《汉武大帝》中采信了这种说法。
后世的很多人把中行说这个人物追封为“汉.奸的始.祖”,这都是柔和了现代的民族挂念来简单评价历史人物了,昔日只想做汉家宫廷中一个奴仆的一个小人物,在个体的报复心的支撑下,最终登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算不算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