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红色康拜因》,是一部新电影,和电视剧《红色康乃馨》没有一点关系,蓝色高远的天空下金色的麦浪中鲜红色的收割机,就是康拜因。是的,康拜因是收割机的英语音译,带着五十年代中国特有的回忆,收割下电影中一对父子的恩怨情仇。
康拜因,还带着收获的两个国际大奖,分别来自希腊和韩国釜山,来到我们面前,之后还获邀参加了很多的国际电影节。《孔雀》,《青红》,《立春》,《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等等的文艺片都是如此,海报的一角一定会罗列出很多国际奖项,希望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打动了很多人也包括国际电影节的评委。看文艺片,有人有时会别有用心的证明一下品味,这样的标签更提升了效果,可以招揽多一些的观众。
但是有个记者问《红色康拜因》的导演蔡尚君,请问这部电影和《投名状》《集结号》的票房竞争优势在哪?蔡导演表情实在的说,我觉得没有优势。
看来红色收割机很难票房长红,丰收贺岁,随后蔡导演又说出了《青红》上映时,王小帅导演说过的话,其实这部电影能公映,和大家见面,我已经很高兴了。不过不知足,又能在票房方面有什么奢望呢?2006年一年,8部海外获奖的国产文艺片,票房总收入不到1000万人民币,据说这相当于《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类商业大片一天的票房。
艺术和商业,在电影里虽然老想握手言和,实现共赢,但终究老是有点势不两立。商业片通过迎合观众,以赚钱为最终目的。“梦工厂”,多好听的名字,可它是一个工厂,电影是一种工业产品。艺术片的作者好像不管那么多,那是他们的作品,虽然真诚,质朴,悲天悯人的在为观众操心,蕴含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但是因为闷和难懂,大家要么不领情的提不起兴趣看,看了也许会睡着,抱怨白花了钱。
听上去像是狗咬吕洞宾,但是谁不想在工作了一天之后,花了不少银子之后,坐在电影院里当一回“上帝”呢?谁愿意在大银幕上蓦然发现,那些街道和景色一如平常,而那些也许灰头土脸也许脸满腹心事也许生不逢时的人怎么那么像自己,原来自己是如此狼狈不堪?或者没有这些蓦然发现,因为极有可能抓狂的没看明白。当然,会有人明白也会有人喜欢到痴迷,不过只能是小众罢了。
其实不光是中国如此,国外有专门的文艺片院线,有专为独立电影人而设的圣丹斯电影节,一些经典文艺片的上映时间会很长,这都是在鼓励和支持文艺片的创作,帮助文艺片解决票房带来的尴尬。艺术品总是束之高阁,当电影是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是需要被养起来的,提钱多俗啊,票房就不该是文艺片惦记的事儿。汽车有卖得又贵又好的豪华车,也有不面向市场充分展现魅力的概念车;企业里有搞营销的也有专门寂寞的搞科研的;电影也是这样,不同的类型维持着市场的平衡也推动着发展。
有一点毋庸置疑,文艺片是被需要的,它也许是市场之外的,可是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爱它,要看到它,电影失去了它也会像大自然的环境失去了平衡。中国的电影土壤里,作为基础的电影工业没成熟呢,艺术电影也要慢慢来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