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
晶
年轻的妈妈们凑到一起,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谈论自己的宝宝,一位母亲抱怨她那两岁的孩子时常故意把凳子推倒,任你管他多少次,甚至打骂,他还是反复地推倒凳子。她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又气恼,又没办法。来源于:冯洁育婴工作室
其实,孩子推倒凳子这一举动,并不是一种恶作剧,而是幼儿思维飞跃发展的外露表现,是幼儿特有的探索性活动。我们知道,孩子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开始用周身的全部器官对世界进行不倦的探索。随着坐、爬、站立、迈步,孩子的活动天地不断扩大,他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到一岁左右,孩子已获得“物体持久性”的认识,认识到“东西虽不在眼前,但在某处存在着”。这时,孩子能够去寻找隐藏起来的东西,但他对物体的认识还停留在一定情境中和特定的位置上。例如,孩子头脑中的凳子,只是家中地板上立着的那个凳子,一旦这一特定的凳子放倒或移到家外,孩子就会认不出来了。到两岁左右,孩子对“物体同一性”的认识开始形成,初步知道了眼前的东西和刚才看到的东西是同一物体,知道了被改变了位置或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其本身并没有变。也就是说,当一凳子放倒或移到别处,孩子都能够认出它来。但是,幼儿对物体的“持久性”或“同一性”的认识都还是低水平、不完善,并经常出错误的。尤其幼儿要获得“物体同一性”的认识,他的知觉必须经历一个新旧情境的转换或经历一个“心理旋转”的过程。
什么是“心理旋转”呢?国外的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感知偏离了习惯位置的物体、形状的时候,必须通过大脑皮层一系列的神经活动,把偏离习惯位置上的物质现倒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还原为原来的形象,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过程就是心理的旋转现象。从幼儿的思维特点来看,三岁以前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也就是说,幼儿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行动进行的,他对事物的认识,需要通过视觉和运动触觉的协调活动。因此,幼儿推倒凳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幼儿心理旋转活动的外部表现。如果平时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幼儿最初对放倒的凳子是不予理会的,因为他此时还缺乏“物体同一性”的认识或不具备心理旋转的能力,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他偶尔亲眼看到大人把凳子放倒,并发现,眼前这个改变的位置的物体,正是他头脑中凳子的形成。这种最初的心理旋转引起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为了恢复原来头脑中的映象,孩子会着急的拽着大人的手把凳子扶起来。经过这样一些伴随着外部活动的心理旋转过程,孩子的心理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这时,他便开始自己尝试把物体变换一个角度,于是,类似推倒凳子、扒翻茶杯、倒置饭碗、推倒瓶子等事便不时发生,这就扰乱了家庭的“秩序”而引起父母的不满。
在这时期,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一些带有危险性的活动,注意看管。但对于推倒凳子这类举动,却应该从正面诱导,要用亲切的口吻对孩子说话,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把凳子扶起来,并对孩子扶凳子的行为给以称赞,这样,即不阻碍孩子探索能力的发展,又可能使孩子的行为逐渐合乎生活的常规。同时,父母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事物,在不同的场所认识同一类的事物,从而在实际生活中锻炼幼儿的心理旋转能力,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