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兵
在儿童的成长中,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初期社会化的主要教育者,担负着重大责任。在家庭教育中应如何促进幼儿社会化呢?
一、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来源于:冯洁育婴工作室
目前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而独生子女家庭中成人对孩子的爱往往存在着单向的爱、片面的爱和溺爱三种现象。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享受家人的关怀、照顾,得到欢乐、幸福,面不知道要主动关心、体贴父母,使长辈安慰、快乐,因而抑制了孩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形成;片面的爱和滋爱使一些家长对孩子迁就顺从多,引导培养少,有的家长甚至毫无原则迎合孩子的愿望。孩子在家庭中随心所欲,使其形成了“自我中心、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这种“优势心理”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是相悖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的心理定势,进入社会后就会产生交往困难。比如进入幼儿园后,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要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必须摆正孩子在家庭中位置,使他们成为家庭中的普通一员,按照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要求他们,让孩子懂得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应该是双向的,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逐步树立平等合作的意识,为今后顺利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二、注重生活中的随机引导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会好的”,因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这将影响孩子的发展。如“自我中心”是幼儿的心理特点,这一特点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极大障碍,需要家长在生活中耐心持久地加以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再如有的孩子见到好吃的东西只知道一个人独吃,而不与他人分享,这固然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但作为家长则应引导他们将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与他人共同分享,从而促使孩子的互惠分享等利他性社会情感得到发展。又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交或被桌子碰了以后,许多家长习惯地以“打”桌子来表示同情。这样做会使孩子养成事事归罪于他人的习惯,今后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所以,家长切不可低估这些“小事”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
要克服独生子女任性、娇惯这一弱点,也应在生活中随机进行。一方面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既耐心倾并并满足孩子的合理愿望,又不姑息、迁就孩子。另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孩子能做的事决不包办代替,尽量让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以鼓励、启发为主,适当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提高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教给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技能
到了幼儿时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因此,同伴间的矛盾冲突也迅速增加,如果家长给予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就能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增进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能满足幼儿与同伴相处的社会需要,这些技能主要包括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等。
在礼貌方面,应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向别人问好,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会说“对不起”等,在交谈技能方面,应着重教会幼儿初次见面打破僵局的技能,如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小玩具拿出来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等;在合作技能方面,对幼儿强调轮换、分享行为,强调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遵守群体生活常规和游戏规则,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应启发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在社会交往中,整洁的孩子易为社会接受。
以上这些社会交往技能,多数幼儿通过平时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也能缓慢地掌握,但家长注意培养可以使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更好、更快。
四、让孩子接触社会实际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应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快乐与忧愁、成功与失败、正义与邪恶并存,这就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家长无需粉饰人生,或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安乐窝”。否则当困难、痛苦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惊恐不安,手足无措。所以,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同时,提高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的认识,如学习迷路、拐骗、打架等情况出现时的应变措施和自我保护措施,逐步培养起危机意识、适应能力、勇敢品质和乐观态度。
二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出去玩是浪沸时间,还不如在在学习为好;还有的认为孩子出去玩就会发生矛盾,与其哭哭闹闹,还不如让孩子在家独自玩,从而导致了幼儿不会合作、不会交往、社会性行为能力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家长来说,要多积累科学育儿的知识,从孩子的未来发展着眼,多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如多带孩子公共场所去玩,鼓励孩子与周围的人(包括成人与孩子)交往,提供独自出门办事或活动的机会。家长对孩子间的争吵也不必大惊小怪,一方面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另一方面,孩子正是在与同伴发生矛盾的过程和后果中,才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如轮流、分享、利他、宽容、谦让等。因此,对于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冲突,家长不要急于出面处理,而应给幼儿机会和充裕的时间自己去解决问题。
总之,要让幼儿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适应社会,有机会获得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感受。
五、重视家庭中隐性教育因素对孩子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中存在着许多隐性教育因素,如家庭气氛、家庭环境布置、家庭人际关系,父母的言行等。从幼儿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是最早感受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他们最早感受到的社会关系,而家长则是他们最早的模仿榜样。这些因素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不能低估,因为幼儿的感受性极高,模仿力、受感染力极强,这些隐性教育因素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子女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和谐的家庭气氛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心灵,为孩子的社会化及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