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工作时间,有心感受上海,逛街,玩,觉得适应和喜欢这城市,吃的精细,穿的可以古典或个性,风土人情很南方(我也是南方人),“势利”的概念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面上亲切,但不会像极个别也不少北方人那样哈啦骗人。分得明明朗朗,日子精细而有味道,没那么约束也没那么散漫,地铁和轻轨连接工作生活、城市乡村,一切流动而和谐,城市大而包容,既悠久又时尚,你像置于水中的鱼,清新而能望前景,占据这置高城市随它匀速,发展...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大城市里迅速扩大
他们中多数人
都喜欢采用法国式的/生活方式、生活艺术、室内装饰乃至发型
这种趋势早在“东方巴黎”上海表现得明显
关于上海和巴黎的不同,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看到一群群如花般娇艳的女人,如果那家咖啡馆里的招待很帅,那群女人中的一个便朝他抛媚眼,公然地问:“你愿意和我约会吗?我等你下班。”旁边那群如花的女人都笑,周围客人也笑了,他们觉得很Fun,很浪漫。
换了在上海,或者是中国任何一个大都市,即使真的觉得那个男招待帅,也不会主动开口约他,旁边的人看到了会骂女孩“花痴”,男招待也会觉得被女人吃了豆腐,恨她。
见多识广、外交家出身的法国作家保罗莫兰说:“在爱情方面,作为法国人,已经走了一半道路。”这就是巴黎和上海的不同,背景、文化、底气,到底一个是世界巴黎,另一个是东方巴黎。
白领们可以穿得更有品味,吃得更有情调,这些吃吃喝喝的东西在今天任何一个大都市里,都是可以花钱随手买来的,但有的优雅、品味不是简单地花钱就可以买到的,它需要一双洞悉世事后的温文尔雅的眼睛,当一个人的年龄、品味、见识以及财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她的目光可能会转向欧洲,具体的位置是法国。喜欢喝法国红酒、看法国电影、读杜拉斯或者罗兰巴特;迷恋夏奈尔香水、路易威登手袋、克里斯汀迪奥时装;向往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枫丹白露的阳光,并且渴望去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去香榭丽舍大街漫步,去卢浮宫看一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果驾车经过漫天遍野的熏衣草和向日葵地,那些逃过世纪变迁的中世纪美丽小村落,数百年前的城墙和建筑至今还完好地站在那里,沉静地叙述着历史,任何人到这里都要学会放下我们城市里惯有的匆忙步伐,而去慢慢地品味阳光下摇曳的树叶,石墙上见人不惊的小鸟和空气中弥漫的熏衣草香。
对法国的迷恋虽然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受人关注和高品质的生活,旅行、购物、美酒、音乐、情趣等等,但这种迷恋又不只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它是对梦想的提炼,来自我们的灵魂深处,是一种如何应对生活、享受生活的可能性,一切无关乎巴黎、上海、北京之间的距离,那就是希望使自己能像欧洲人一样生活在欧洲,有很大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让自己定居在自己的生活态度中。有名法国谚语就是这样说的,“你的想像有多大,你的天地也就有多大。”美丽的法兰西有太多的理由让人为它魂牵梦萦,它的优雅就像阳光一样慷慨地走遍了时尚的每个角落。
女人一闻到上海潮湿自由的空气,就感觉浑身舒畅。是的!
另外,我也同意如此论调:女人“向上兼容”的婚恋原则,决定了她对上海先进生活和文化的向往;而男人“向下兼容”的婚恋原则,决定了只有特别优秀的男人,才有可能喜欢上海。
客观地说:上海如同一位美丽而有些聪明的女人,她时刻有着上劲心和勃勃生机,是她的魅力所在!她感性而不够深刻,时尚而缺乏深情!我眼里,如同“海上花”的感觉,也是我最初命名“海花小乔”的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