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晓玲随笔:《读文记》(二)

(2007-06-14 22:10:35)
标签:

读伊甸

文摘

我之见

活着

就得

分类: 散文随笔
          读2007《伊甸文摘》第五期我之见
                            朱晓玲

 

金凤的“相伴人生路”歌颂古典传统美——人生最知你最疼你的那个人,就是能与你携手一起走到老的那个人;就是在你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牵着你的手相互搀扶着到池塘(也可能是海边,也可能是湖边,也可能是江边)边去看如血的残阳落下的那个人。

 

七月的“芝加哥的故事”,很显然,作者是非常爱上了异国的那所城市——芝加哥。于是他(她)就决意要为这座城市写本书。相信这本书里面会有很动人的故事;

 

如梦的“庭园”写得好温馨,浪漫。如梦在行文时,一定是处在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下进行的。那种淡淡忧伤的情境营造得是那样美好。如果标题再改得诗意一点空灵一点,我想,就会更加符合文本的整体氛围;

 

朱小棣的“夏志清的《鸡窗集》”,中所提出的“原以为读来一定会有老友重逢的惊喜,不料竟隔膜生疏,一时找不着北”的问题,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令人失望的“夏志清”(对不起,我是这样理解的),恐怕已不是个案。这不仅仅是故国游历在海外学者的悲哀,同时更是依然生活在故国、我们的悲哀;

 

     鹿希的“土耳其二三事”让我不出家门就领略了异国风情。但,最使我感动的还是他在文中讲述的洛地的爱情故事。不、不是故事。是爱情的本身感动着我:“十九世纪末叶,出身海军军官的法国作家皮埃尔.洛地(Pierre Loti, 1850-1923)在周游世界之余狂热地爱上伊斯坦布尔,于是从1880年1913年间,他数度来伊斯坦布尔生活。(据称)洛地在此遇到并爱上了一位苏丹后宫出来的美女,她被洛地作为蓝本写进使他名声大躁的小说《阿兹亚德》(Aziyad,1879)中。那个年代只有土耳其人,还没有土耳其国。洛地学土语,住土房,穿土衣,他真真切切爱上了这里的山水和人情(情人)……”——爱得如此坚定感人。

    

兰若的“同望”哩。兰若的“同望”是要我(当然不光光是我或者根本就不是我。可是,我就是要同她“同望”一次,怎么办呀)与她同望什么呢?我这样质问自己。继而在她灵妙的诗文中自以为是地寻找到了答案:寻找生命的意象寻找死亡的怆然和如秋千一样的飘;寻找燕子飞在蓝天下的娇媚的姿态吧?还有海的波浪哟,那是爱情的心海——不灭。

    

管仲的“希腊印象──蓝白交响曲”摄影图片,将我带入一个无比美好的、充满诗意的童话世界。美得绚目。真美!真纯!真雅!真静!

 

杜奔放的“孤影作伴远行”,仅看标题,以为要读到一颗沧桑的心。可是,没有啊。倒是那位父亲被至友欺骗了的香港女生,将自己囚禁、封闭得实在让人同情。我就担心,她今后的漫漫人生路将如何走过啊!而作者本人,在异国他乡一次次的变迁和迁徙中,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时,依然持乐观态度对待生活。不禁使我又想起了那个词:稀释磨难,消解痛苦。让心放飞在快乐之中——天就是蓝的,云就会是洁白的。活着,就得用过程连接生命的历程,搭起生命走向未来的桥梁。

 

不是吗?“一个月后,我的任务结束了。回到家中,继续寄简历出去。”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实际,实际得如此极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