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伊甸文摘我之见活着就得 |
分类: 散文随笔 |
金凤的“相伴人生路”歌颂古典传统美——人生最知你最疼你的那个人,就是能与你携手一起走到老的那个人;就是在你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牵着你的手相互搀扶着到池塘(也可能是海边,也可能是湖边,也可能是江边)边去看如血的残阳落下的那个人。
七月的“芝加哥的故事”,很显然,作者是非常爱上了异国的那所城市——芝加哥。于是他(她)就决意要为这座城市写本书。相信这本书里面会有很动人的故事;
如梦的“庭园”写得好温馨,浪漫。如梦在行文时,一定是处在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下进行的。那种淡淡忧伤的情境营造得是那样美好。如果标题再改得诗意一点空灵一点,我想,就会更加符合文本的整体氛围;
朱小棣的“夏志清的《鸡窗集》”,中所提出的“原以为读来一定会有老友重逢的惊喜,不料竟隔膜生疏,一时找不着北”的问题,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令人失望的“夏志清”(对不起,我是这样理解的),恐怕已不是个案。这不仅仅是故国游历在海外学者的悲哀,同时更是依然生活在故国、我们的悲哀;
兰若的“同望”哩。兰若的“同望”是要我(当然不光光是我或者根本就不是我。可是,我就是要同她“同望”一次,怎么办呀)与她同望什么呢?我这样质问自己。继而在她灵妙的诗文中自以为是地寻找到了答案:寻找生命的意象寻找死亡的怆然和如秋千一样的飘;寻找燕子飞在蓝天下的娇媚的姿态吧?还有海的波浪哟,那是爱情的心海——不灭。
管仲的“希腊印象──蓝白交响曲”摄影图片,将我带入一个无比美好的、充满诗意的童话世界。美得绚目。真美!真纯!真雅!真静!
杜奔放的“孤影作伴远行”,仅看标题,以为要读到一颗沧桑的心。可是,没有啊。倒是那位父亲被至友欺骗了的香港女生,将自己囚禁、封闭得实在让人同情。我就担心,她今后的漫漫人生路将如何走过啊!而作者本人,在异国他乡一次次的变迁和迁徙中,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时,依然持乐观态度对待生活。不禁使我又想起了那个词:稀释磨难,消解痛苦。让心放飞在快乐之中——天就是蓝的,云就会是洁白的。活着,就得用过程连接生命的历程,搭起生命走向未来的桥梁。
不是吗?“一个月后,我的任务结束了。回到家中,继续寄简历出去。”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这么实际,实际得如此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