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友明文学评论凝聚在文字中的忧思笔墨交流和探讨古希腊人制造了绝望与悲剧的观念一样总是通 |
分类: 文学评论 |
凝聚在文字中的忧思
吴友明(美)
给女作家朱晓玲的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写书评,应该说纯粹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意外。我意外读到她的作品,由此也就意外地结识了这位沉浸在行走于文字中的孤寂的歌者。认真说起来,我读朱晓玲的作品,远不是由这篇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下面简称《雨》)才开始的。早在去年春天的时候,我就在北美女人网上开始读到她不少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麻木部落的女人》,中篇小说《梦醒时分雪纷飞》、《瘫儿》等等。由朱晓玲的这些作品中,你能读到一种执著,一种温情、一种冷峻、一种忧郁、一种沉静、一种触动灵腑的品质和纯粹、一种不落俗的洒脱与超然,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和伤愁。这种惆怅和伤愁是弥漫在她作品中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契合我们心灵所需的内在表达,是引领我们随了她的文字走进为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和他们的生存状况而忧的元素和隐痛,是觉醒麻木灵魂的处方。她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文字,正如她在有封电邮中对我说的那样:是用心温暖的。她说,她不愿读者读到的文字是麻木的、是冰冷的、是隔阂的、是没有灵性的、是疏离的、是没有质感的、是没有骨骼和生命的。而我却认为,如其说朱晓玲是在“用心温暖每一个文字”,还不如说,她是在用心温暖、关照她笔下每个人物的命运,关照、思考人类命运的走向。
由朱晓玲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从中感觉到她是一个严谨的思考者,勤勉的写作者。由朱晓玲的文字中,我们闻到的是书的芳香和浓浓的书卷气,而不是脂粉气做秀气更不是商业气、媚俗气。读着这样的文字,能使浮燥、惶惑的心趋于平静和祥和,让思绪随了文字的翅膀遨游在纯粹文学艺术的殿堂——读者与作者思维灵光的相遇和交流,就这样一锤定音于千里万里之外,这故然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更是心与心畅快勾通的例证。
由于比较喜欢朱晓玲的作品,就经常以文学为话题同她进行一些笔墨交流和探讨。一来二去,我们就比较熟了。说熟,其实也就是文字上的熟,自认为读懂了她的一些文字。读懂了潜藏在她在文字中的苦与痛;读懂了蕴涵于她文字中的宁静和痴狂;读懂了浸润在她文字中的善良和实诚;读懂了流动在她文字中的悲情和忧患。是的,我以为朱晓玲是一个心中充满悲情和忧患的作家。这是我读了她很多篇(部)文学作品后的一种总体感觉。当然,她的这种悲情不是消极的、颓废的、绝望的,而是犹如“古希腊人制造了绝望与悲剧的观念一样,总是通过美制造”的,而不是“从丑恶与平庸出发制造绝望。”
——因为,朱晓玲作品中,对人世间黑暗与恶势力的暴露和揭示是立足于批判与鞭挞的;也因为,朱晓玲作品中暴露、认同人性的丑陋和扭曲是建立在拷问灵魂,寻求人性光辉的立场之上的;还因为,渗透在朱晓玲作品中的强烈现实关怀意识和人性关怀意识,闪烁着熠熠的光辉,照亮着她文本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能打动人心、温暖人心的文字吗——朱晓玲的文字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动。
今春,当我同北美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友正在筹备组建伊甸文苑文学网站之时,得知朱晓玲也正在为她的第三部文学作品专集《朱晓玲作品选》的出版而四处奔波。然而,机缘和阳光并不怎么眷顾这位执著行走在文字中的歌者,机缘慈爱之手这次好像同样没有那么顺当地抚摸到她的头上。果然不久,朱晓玲就不无遗憾地坦诚告诉了我们:《朱晓玲作品选》的出版之事,因种种原因而搁浅。恰在此时,我们伊甸文苑筹备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邀请朱晓玲加盟,她非常高兴地向我们推荐了她的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并很快将稿件邮寄给了我。读完朱晓玲的中篇小说《雨》后,的确被她文笔的练达和灵性,思绪的飘逸和凝重所感染、折服。我的思绪被她所叙述的故事中令人悲悯、叹息的人物命运不可遏制地牵引着,使我在阅读《雨》的过程中,时而心痛,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沉思或愤懑。
在我认为,朱晓玲中篇小说《雨》的主题,是在立足于批判与怜悯的基础上,直抵社会及人性丑恶、阴暗的层面,将生活及人性不光彩的、晦暗的一面掀撕开来,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对个体生命命运的解析和打造,寻求大世界的真理和共性。所不同的是,朱晓玲在她的《雨》中,将她以往对'知识女性"、"职业女性"命运的思考,置换为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命运及她们生存状况的思考和探究,“揭示现实社会及男权对女性的挤压,进而思考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她的作品由此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民众,更为平民化(当然不是世俗化),更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及现实意义。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揭示问题的深刻性,并没因她笔下人物们的“小”和事件的“平”而减弱分毫。朱晓玲中篇小说《雨》中的聪明、可取之处就在于从小(小人物、小事件)处着手,反映挖掘形而上的问题——人性及人的生存状况。“而人性的冲突与抵抗,也就构成了朱晓玲作品的主要描写内容和传达底蕴。” 正是如此,朱晓玲在她的《雨》中,同样不回避对残缺、扭曲人性的挖掘和暴露。朱晓玲对人性丑陋、残缺一面的深入挖掘和暴露,才使得她的文学作品更加凸现出人物的真实性,故事的可信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及可读性。
朱晓玲中篇小说《雨》中的女主人翁紫依,是个典型的既无“内我”又被社会力量挤压、扭曲得不成人样的悲剧性人物。紫依的悲剧性不仅仅在于她是个既无社会背景(父母亲都是装卸运输工)又贫穷(自己下了岗,全家的生活全靠丈夫并不丰厚的工资维持)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在于她灵魂的不觉醒,不认知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而且,她的人生态度中有一种无可救药的、不可弥合的人性裂隙。这个裂隙叫——虚荣。虚荣使她无知;虚荣使她浅薄;虚荣使她贪婪;虚荣使她不觉醒;虚荣扭曲了她的人性;虚荣使她找不到正确的人生坐标;虚荣使她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虚荣使她沦为某房地产开发商米家山的情妇,而后被他无情抛弃;同样是虚荣,使她丧失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尊严。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