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晓玲文学评论:《土楼岁月》一部旅美作家眷恋故土的心灵史(三)

(2007-06-02 20:25:01)
标签:

朱晓玲文学评论土楼岁

月一部守望故土的心来

汽车沿这段河岸驶过

紫云英和小麦

分类: 文学评论

这种认同,这种尊重、这种关爱在作家的《土楼岁月》中的第一章“下乡第一天”中就表现了出来: 汽车沿这段河岸驶过,前面的山忽然都退远了,眼前出现了一块大平地,足有上千亩。冬闲的农田种着蔬菜、紫云英和小麦,绿意铺满大地, 一派生机盎然。公路边有几栋水泥砖石的建筑物,我想这一定是书洋公社的社区中心。果然,司机指着一所黄色平房对我们说:那就是书洋车站。我顺着司机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车站周围无数人头攒动。我想,那么不是来欢迎我们的乡民?车一停下来,人群就围拢了过来,男女老少熙熙攘攘地边帮我们卸物什,边用看天外来客似的眼神奇异地看着我们。这欢迎的场面,比上午欢送的场面感人多了,真情多了。使你一下子感觉到:乡民们那种热情是淳朴的,发自内心的。” 作家18岁的年轻生命,就是这么轻而易举地、自然而然地同昨天还是陌生的乡民们的生命融合了,认同了。因为他由乡民们“用看天外来客般奇异的眼神”中感受到的不是敌意,不是虚伪,不是抵触,不是排拆,不是隔膜。而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到来的真诚欢迎及淳朴得没有丝毫杂质的关注。这种心灵的真诚和淳厚,无须用语言表达,由那没有丝毫掩饰的清澈、坦诚的眼神中就足足地能温暖在另一个冰冷的世界中受到伤害的心了。是的,作家那颗在另一种冰冷世界受到伤害的年轻的心灵,在这个古朴淳厚的山村之中,寻求到了些许的温热和暖意。从此他的血脉他的灵魂与山村的山山水水唇齿相依,不可割裂。由此,他用全心身的投入来回报这片为他提供人间温暖的土地。他投入地做着:背负着“三难”(一难出身不好背精神包袱;二难要养家糊口背生活重担;三难难以跳出农村进工厂或上大学)重荷的“户青”——“乡巴老”农哥(三章:新楼的知青和户青)投入地做着:“插头手秧”的能手(八章:言犹未尽说插秧);投入地做着:“用劈田岸刀劈田岸草”的 刀不离身 山民(第十章:土楼看刀);投入地做着:“一个不算合格的种烤烟和抽烤烟的烟民((十二章:种烤烟和抽烤烟)”;投入地做着:“生产队保管员(二十章:在生产队当保管员)”;投入地做着:“小洞亚锯板厂的锯板工(二十一章:小洞亚锯板)”如此等等,当你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一个当年满身充满小资情调的城镇青年在几年之间将自己彻底改变为地道的“农哥”时,你不可能不会被作家那种全心身投入生活的热情所感染,油然地对作家升腾起深深的敬意之情。

 

因此我说,《土楼岁月》这部浸透着旅美作家吴友明心血的心灵史,不仅承载、蕴藏着别一样韵律的文学内涵,同时还承载、蕴含着浓郁、深远、具有厚重的民族民俗特质的“土楼文化”内涵。诚然,《土楼岁月》的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部具有珍藏、研讨价值的史诗。因为《土楼岁月》的核心和筋骨的形成,正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闽南土楼文化在作家吴友明心中长期沉淀,长期酝酿,长期打磨而结出的硕果,是一个生命与一种文化骨肉相连,血脉相融的结晶!

 

尽管作家已离开闽南那片土地有数十年的历史,尽管作家早已由当年的“户青”变为现在旅美多年的纪实文学作家,然而作家的心中,一样一刻不停地牵挂、念想着那片土地;牵挂、念想给过他温暖、给过他困惑、给过他孤寂的同时在他及他的家庭遭遇劫难之时为他们遮挡过风霜雪雨的、如古堡般神奇的土楼;念想那片土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尤其念想牵挂在那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山民们;念想、牵挂这些山民的后代们是否有学上,是否有个好的前程,是否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作家的这种牵挂和想念不是写在纸上的秀文,而是屡屡地将这些牵挂和想念付诸实际行动。作家在旅美之前或旅美之后,只要有时间,就要千里迢迢风尘朴朴赶赴回到在他心中捂着、刻着、念记着的那片热土看看走走:“一九九二年,我在出国前从漳州回书洋看望田中老乡,几个老乡们交代我,她们的丫头在漳州市郊开发区打工,要我关照。回漳州后我和这几位丫头联系上了,并同她们见上了面。我完全认不出站在我面前的她们了。这些女孩们,一个个由当年流著鼻涕的‘管鸭’黄毛丫头变成如今如花似玉的少女。只是令人痛惜的是,因为贫穷使她们没有机会上学,这些如花似玉又丝毫不缺乏聪慧的少女们,却鸭子大的大字不识一笼。有谁能知道这些文盲少女打工的血泪和心酸呢?……我不知她们现在在哪里?更不知她们现在的生活过得怎样?希望她们能找个好婆家……” 作家2005年初由大洋彼岸的那边再次回到南靖的书洋,他在《回闽南》一章中无不忧虑地写道:“……我们在老楼拍了几张照片,看着它满目疮痍、芳草萋萋,不禁想起一句古联‘地僻更无游客到,门前唯有野花开。’心情也是一片凄凉与荒芜。在异国他乡,老楼也和田中圆寨一样,有多少思念在我心中蔓延。多少个不眠之夜,老楼的月光依然照著无眠的我,拂不去的是我对青春记忆的怅然。” ——这就是旅美作家吴友明的牵挂和念想。他的牵挂和念想是细致的,柔情的、诚挚的,深隧悠长的。

 

是啊是啊,这部凝聚着作家对故土眷恋、回归、忆念之情的《土楼岁月》,相对于世风日渐繁纷浮躁,人类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人们的阅读兴趣沉入低迷状态及多元格局、“知识青年”时代早已成为遥远记忆的今天;相对于“知识青年”题材文学作品曾经红遍席卷整个中国文坛的那个时代;相对于“知识青年”这个名词几乎就要被时代庞杂喧嚣的滚滚红尘淹没、尘封进历史长河的谷底,就要被人们、被社会,被时代遗忘的时候,的确是姗姗来迟了一些。也正是如此,我们不难感受到,在这种没有天时地理人和的条件下决意创作一部不可能给读者带来阅读感官刺激,也很难给作者本人带来多少经济收益,更是难以看到市场认可前景的心灵史,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才敢于跨出的一步啊。只有对故土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只有有一个纯粹得晶莹剔透的灵魂,才会有如此的胸襟和气派,才会写出如此洒脱如此不被尘埃污染也不污染尘世的华章。

 

文行至此,我想,用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诗文,来概括无论是《土楼岁月》的精髓或是写照旅美作家吴友明先生的胸襟和情怀,我以为是再再恰当不过的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过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歌的河流/

这永无止息的吹刮过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啊,我由《土楼岁月》中,看到旅美作家吴友明先生,在完全西方的领空,独立着自己的人格,张扬着生命的个性,传播着东方文化的精髓。每天每天在完成工作之余,虔诚地撰写着对东方的记忆、眷恋、期许之情。每个文字里面浸透着晶莹、灼热的泪光。他深切而铿锵地写道“我不怀疑历史不会不给田中圆楼戴上一枚真正的勋章。” 我以为,也许这就是旅美作家吴友明先生呕心沥血撰写《土楼岁月》的全部内涵和中心话语所指。其实,友明,你的《土楼岁月》不正在为漳州闽南土楼有那么一天戴上人类授予它的真正勋章而添砖加瓦了吗。难道不是吗?

 

全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