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文琴文学评论批判与批判的归宿独立、多情、美丽共同特点 |
分类: 文学评论 |
父权制社会的外部压迫及女性内部的参差不齐,使女性内外交困,孤立无援,女性似乎无路可走。那么,女性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社会?朱晓玲没有回答,其批判的归宿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有“破”有“立”,在“破”的同时为何没有“立”呢?让我们再回到女主人公身上。
独立、多情、美丽是朱晓玲小说女主人公的共同特点,尽管她们有时不得不看男人的脸色,但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过自己的生活。她们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她们都坚持读书或写作,她们有相当一部分都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有的就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即使是女工璇丽和待业的伊洁也读着戴高乐或米兰?昆德拉。她们对于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敏锐的感受,乐于行动,不回避自己对性爱的要求,敢于去寻求婚姻以外的真爱。她们不是一群徒有外表,依靠自己的身体资本过日子的女人,她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男性和男性的世界都表示了不满与反抗。伊洁总是挂着一丝嘲弄的笑看着周边的男人和他们的世界;小薇在疲劳的婚外恋中感到男性的霸道与自私,毅然退出;《颤抖的爱》中的“我”无法忍受无爱的婚姻和爱人的退缩,最终选择死。但不满与反抗之后,她们又转回到了起点,命运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改变,她们仍要继续在肉体和精神的囚笼里苦苦挣扎。女性看似不可抗拒的悲剧性命运,体现出朱晓玲对男性社会复杂性的敏锐洞察。她看到,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父权制社会围困着女性,却并不外在于女性。这种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婚姻为基本纽带。女性与男性不仅在个人的爱与性上紧密联系,而且在文化、道德伦理、经济、政治结构上也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种密切联系使得女性往往很难将个人的命运与女性的命运、两性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结合在一起考虑。而且由于男权文化对女性的长期浸染,并内化于女性的深层意识,导致女性即使认识到这种联系对女性世界独立意识的压迫,她们也会因对这种男性中心文化与社会现有秩序的内在认同, 而使其反抗仅仅停留在个人的、表面的层次,甚或这种反抗只是一种意气用事,而非理性、明智的行为。看看朱晓玲的女主人公们,她们仍然重视家庭,仍然甘愿为家庭操劳付出,她们仍与男性社会一起维护着婚姻这层美丽但虚无的面纱,她们仍然为她们对丈夫的背叛有过自责、忏悔与自我怀疑,她们不满于她们的婚姻,是因为她们与丈夫感情不和谐,不是因为她们怀疑婚姻本身的存在,她们心中仍是爱情至上,仍然希望有一个高大的男人可以依靠,理解她、保护她,尽管现实中男人那么让她们失望。对婚姻爱情及其所附着的社会权力、道德伦理的信仰、敬畏与依赖,深刻的表明她们骨子里依然存在对男权文化的相当认同。这种内在认同决定了她们对所处的男权文化的依附,也决定了她们的反抗是不彻底的。与此同时,这种认同也表明,在作家朱晓玲强烈的批判意识里仍存在着对父权制的部分肯定。这种肯定从而导致她的批判也不可能是彻底的。所以,在否定与肯定之间,作者陷入了困境,在批判父权制的同时,作者暂无能力为她的女主人公们指引一个更为光明的出路。
笔者并不认为:批判的同时一定要有新的确立,作家一定要为人物的幸福负责;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批判与批判的归宿的落空真实的表明了作者思考女性问题时的真诚态度与直面现实的可贵立场。因为任何否定都是一种辨证的否定,女性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是对父权制进行猛烈彻底的颠覆就能解决得了的,两性关系只有在两性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日趋健康和谐。批判的同时有所困惑,并将这种困惑一起呈现出来,较之立即跑到批判对象的对立面无疑更为真实、也更为明智。当然,若作者能在两端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以自己睿智的思考为众多的困惑者提供有益的启示,那也同样让人期待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