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诵的两个口诀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唐僧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明僧释真空《玉钥匙歌诀》
此二者可谓一脉相承,都形象地指明了四声的读(歌)法,平声要长,还要如走平道,不能高,也不能低;上声力量要足,先抑后高扬;去声送的要远,清而不浊;入声宜短而急促,类似短短的去声,但尾音不送而收。
这其中要注意的有三点:
一、平声只言阴平,不涉及阳平,因为阳平在宋时出现,在元时由周德清具体提出的,故在吟诵诗词时要将所有的我们现在认为是阳平的都读作阴平(入声派入阴、阳二声的例外)。
二、以时值言,平声最长,上、去次之,入声最短。平声长到什么程度?大致相当于1拍半到2拍;上去次到什么程度?大体相当于1拍。入声短到什么程度?大概相当于1/4拍。
而因字的位置不同,音值长短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奇数短,偶数长。但此仅就平、上、去三声而言,与入声无涉。
三、入声在周德清《中原音韵》被派入平(阴、阳)、上、去三声,但吟诵时则需要保留入声短促激厉的原貌,若按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或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读,味道全无。或说北方基本无入声,无法准确读了,只能按现代汉语将就,而此将就便非讲究了。那如何处理呢?请身边的南方同志帮助读一下也就明了了。另山西、内蒙的同志也可以,但需敦嘱他们必须用他们的家乡话,而不是普通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