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战马》一起呼吸

(2015-09-03 22:59:57)
标签:

情感

文化

教育

娱乐

时尚

   与《战马》一起呼吸

http://s8/mw690/001kMOoXzy6V9mHOhZZ67&690

    想看舞台剧《战马》并不是由于看了电影版之后,而是源于几年前手机视频里的一段舞台剧影像。当时我震惊了,简直无法想象英国人把这么难表达的故事和动物情感以戏剧的形式表现于舞台,他们是怎样做到的?难道英国人的戏剧真是无所不能?

   终于,我不用去英国伦敦看《战马》了,在举国庆祝反法70周年之际,荣幸能得到两张中文版《战马》的嘉宾场票,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绝对重要的预留时间——92PM2:00.......

   好看是绝对的!作为舞台艺术,它发挥了舞台艺术的最大特点 ---超常规的想象。舞台设计十分简单,除了吊挂在半空的一条长长的白底纸条状的背景幕布,几乎没有任何固定布景了,据说那个“白纸条”的灵感,是英国的舞美设计师来自剧情中提供的从绘本画有马的一页中撕下的一条,但它在戏剧演出中承载了太多的传递 ;它是配合剧情进展的投影背景、是天空上的乌云或白云、是低矮的房檐、是波涛滚滚的大海.....道具也是及富有想象力的演员手握的长杆,他们是农具、是围栏、是套马杆、是武器、是马圈栏;那些冰冷的铁架,是战时的设备,也是飘摇的船帮;舞台上的想象细节,展现着戏剧的魅力。

   作为主角的马,只是空架马偶,并非肉身之物,可我分明体验到了它的情感,在它和人的交流中,我更去特意体会它的表达,终于我意识到它表演的传神真谛——呼吸。还是在做学生时,我的苏蓉老师曾经告诉我:表演是由呼吸来传达的,懵懂的我当时并不能完全领会。但在多年的表演实践中,对呼吸的观察和体验使我渐渐理解了老师的话,如今的那匹非血肉之烈马,在借助于超控它的三位演员的呼吸之后,赋予了马偶灵魂,让它成为他,灵动而赋予情感地站在我的对面,仿佛活生生的一匹红棕烈马,彪悍昂扬、驯驾不羁。了解他的故事,捕捉他的感情,我并不是通过他的语言,因为他没有语言,只有鸣叫、鼻响和呼吸,可从他的反映中我可以看出,真正的演员表演,只要自己能真正体验到角色的内心,并把他的内心与你的自身的(斯氏的‘第一自我’)合二为一,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来,即使没有语言,也一样动人,所谓传神。心与心的交融实际是心理节奏的统一,我想,三位超控马偶的演员体会一定真切。据说他们相互是看不见的,所有行动的统一都靠彼此的感觉,“感觉”这个词在艺术的范围用的最多,艺术中的所有事都和感觉有关系,其实我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也都和感觉有关系,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感觉,就没有一切!可能极端了点儿,无奈!

http://s8/mw690/001kMOoXzy6V9naZNGf97&690

   操偶手们相互看不见彼此的脸,又不能用人的语言说话,同在一个“马体”下,靠什么交流?靠什么表现?如果说统一节奏,靠的是呼吸,那么情感表达,就只能靠感觉,这个感觉体现在他们每个人内心节奏与规定情境的故事情节节奏的统一,还要与故事中人类赋予那匹叫JOYE的马的心理节奏统一,同时更需要借助这匹马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与席间观众的心里体验节奏相统一。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传递,我将其称之为“情感力”或“感觉接力”.它的起源于剧本所提供故事中的规定情节,燃点是演员本身的“情感自觉”——开始时必将转回角色的规定情境中捕捉可燃材料(内心依据)——然后抱着这些材料迅速堆砌旺燃(外部刺激)——继而强烈爆发(外部表现形式)——燎原之势扩展(感染观众)——火海一片(观众共情体验)我所总结的表演艺术中这种接力式的情感传递,终点线到底是设在观众被感染,还是“共情体验”一直很纠结。或许还需要更多的体现和真实的感觉才能确定。

    在观“战马”的过程中,时常会有空间的幻觉,比如每次战役强烈的灯光刺激过后,我都会突然感觉舞台空间好小,似乎应该大之三、五倍,或许是我脑子中的错觉,不知如何解释。

     如果有个最佳配角奖,我会颁给那个笨头笨脑的鹅,小丑一直是戏剧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它的痴呆萌也必须归功于鹅偶操作员,还是那句话:感觉有就有一切。

     《战马》真的挑战了舞台艺术的很多项不可能,但却具有最典型的舞台艺术特点。说到底我们演的是英国人的剧,用的是别人的脑子,什么时候,我们打开自己的脑洞创作。快了吧,但不是已经把脑浆捣成浆糊了的我,目前来说希望只能放在90后身上.........

http://s7/mw690/001kMOoXzy6V9ohYpTwc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