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人类自己》

(2011-02-13 20:36:00)
标签:

陈应松

文化

文学

性文化

性自由

分类: 苦禅·道生

                       认识人类自己

享有著权严禁刊载转载侵权必究!                              陈应松

《认识人类自己》

我的朋友雅兰完成了这样一本书,让人讶异。事实如此。她本来就是个性学专家。

人的存在有内属性和外属性;深层意上来说,内属性是自我的,外属性则跟社会息息相关;因此,人类社会于个人来讲,极大也极小。人类社会的历史于个人,极长也极短。当人类开始不甘渺小、不甘愚昧,通过语言、文字、影像、无线电等诸多文明的干预,逐步浓缩了历史的时光,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人类的一切发明、一切进步都在使自己逐渐脱离普通生物的族群。然而,总有难以摆脱的属性,仍然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课题,那就是性。

中国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年儒家文化浩浩荡荡;食色,性也、饱暖思淫欲、饮食男女等曾是圣人之言,所以沿用至今。对人类来讲,无论是在古代封建帝王的统治,还是当代宣扬自由的性解放,性都不仅仅是繁衍后代如此简单。远离了原始社会落后的窘迫,人类开始了权力与欲望的征途,性在沿途上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福柯选择人类性行为中的权力分配来进行哲学研究与思考,正是因为看到了性行为研究在整个人类研究中的独特意义。与性有关的社会关系,是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中密度极高的一个区域。劳曼和加格农曾经著书《性现象的性社组织》,也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他们论证了人类的性现象实际上发生于、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而许多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就结成了整个社会的性现象的网络。通过对人类性文化、性历史进行考察与反思,剖析这块高密度区域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所反映的人的欲望所求,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极佳的方式与途径。雅兰所做的,就是通过对人类性文化、性现象的深入剖析,来认识人类自己与人类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关于性本能与性发展的思考和研究,涉及到人类学、性学、社会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人种学、哲学、人类历史学、精神分析学、史前研究等,它的属性多样,辐射面广,因此归属范畴无法明确,迄今的研究结果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满意的效果。由于性同时具有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并且特征都相当明显,研究起来应该有个庞大的体系,研究的科学性自然也是多面性的。剖析性研究,与人们面对性行为一样繁杂,在关于性的法律、性的规则、性的权力、性的自由等各方面,始终无法给以最终的定论,无论哪个问题都会让人沉思三刻,有时也会让人深陷迷雾。黑格尔曾说,人固然是通过性活动赋予两性及其关系以重要性,正如他赋予他的所有功能以意义和价值,但性活动不一定隐含在人的本性中。

处于凡俗世界的我们,常常能说出或者写出很多关于性的议论,文明的、原始的,自由的、道德的等等,矛盾难以统一。但有一点要认识到,作为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与千百万年前的先人相比,我们人类在追求幸福与自由的途中,是否真的获得了想要的自由和幸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金融危机、疾病传播、环境威胁、恐怖主义等许多生存困扰接踵而至,这是每个当代人必须直面的问题。当性自由与性解放之风裹挟着艾滋病等各种恶果疯狂泛滥,当更多迷失与灾难降临到人类时,你我、人类中的每一个人是否仍然可以熟视无睹?

即便性研究是个棘手的领域,迫于其极深刻的意义和极重要的性质,研究进步也刻不容缓。研究者需在研究中更要注重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如能撇开对人类性行为与性冲动的发生机制的探讨,而侧重对人类性行为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则更有说服力。同许多自然产生的事物一样,我们无法了解它的本质,弄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怎样使用它、约束它,让它对我们的生存产生实际的意义。

人类的性还应放在跨历史和跨文化两个维度上去考察。在研究性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能过于狭窄,透过历史、跨越地域的研究,会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而不偏执。不拘泥于一时的性思想,也不依附于一处的性思维,研究结果方可彰显其社会和发展的价值。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性一面被人类绑缚在权力与欲望之上,一面又把人类绑缚在道德和风气上。性与人类的纠缠与生俱来,人无法摆脱性的牵扯,正如同性无法摆脱人的思想。性文化随着社会形态而演变,人类不断更改性的规则,为性建立道德或科学的枷锁。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仍生活在造物主所设的樊笼之中。所谓的自由与幸福,是一个极大的宇宙空洞,不过是人类将种种妄想建立在精神的虚无之上。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大快乐中必含有大陷阱或大禁忌,这是造化永远不变的游戏规则和平衡法则。透过历史不难发现,性泛滥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并不美好。换言之,性自由并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有疆界的自由,才是自由,才有幸福;因为人活着,还需要精神上的安全感来做寄托。因此,对于性的研究,还要建立在理性认识性禁忌、践行性道德的基础上。

萨特认为,人的真正本性,由于人的有限状态,同死亡密切相关。可以想像,有一种在时间上既是无限也是有限的生存;但死亡若是没有存在于人的生命中,人同世界以及同他自己的关系就会产生极大的混乱。性也应该具有科学、客观的地位,自人类繁衍开始,它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与人的身体和心理紧密相连,影响着每一个人。研究者要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现实的分析,为性的发展找一条健康之路;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社会的描摹,为性文化塑造一个合乎人情、顺应天理的形态。

一面在极小的生活范围里经历,一面在极大的世界范围里旁观;一面在极短的人生岁月中感悟,一面在极长的历史河流中缅怀。人与人类,在参透中相遇。认识人类,寻找性的禅机,就与雅兰的《性殇》共同见识或成长。

我祝贺这部饶有趣味的书出版,并愿意在作者的引导与暗示下,和所有读者一起思考。

 

陈应松 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om.cn/cyscys5656

简介

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祖籍江西余干县瑞洪镇,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黄金口。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小说集《陈应松作品精选》、《星空下的火车》(同名两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同名三本)、《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40余部,《陈应松文集》6卷。小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62007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梁斌文学奖、第一、二、三、四届湖北文学奖、屈原文学奖、2004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等,曾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中篇小说《像白云一样生活》改编成电影《复活的三叶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