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别了,武器》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2011-10-02 19:40:57)
标签:

我的文学观

美国文学

海明威

学期论文

文化

分类: 读书,写作,看电影,做饭

《永别了,武器》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1994)

     海明威是“迷惘一代”的重要代表性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唯一参加过两次大战并描写两次大战的作家”1。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他笔下的人物大都与战争有关。战争题材自然成了他创作的主要源泉,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作品更能家喻户晓。

     新闻报道体为其鲜明的特色,简练、紧凑、明朗、信息量大,能很快地抓住读者;其次,有“节奏的句子结构、重复、排比、反比等,好像是音乐旋律旨在呼唤一种心理印象”2。当然,他“不是思想型的作家,对宏观的思考毫无兴趣,他只凭感觉”3

然而要“想论证任何一个第一流作家作品之所以成功,完全是由于用了某一种叙述技巧,或者主要归助于某一种叙述技巧,这是愚蠢的。海明威用了象征主义的技巧,也用了讽刺的技巧,而且两者都运用得很好“4。海明威自己在《谈创作》中也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因此,“他热衷于含蓄的方式,不太喜欢直率的方法,而象征主义和讽刺确实适合这样的艺术效果”5。这样,使其运用“洗练、简洁的文体”,表达了准确的“暗含意义”,使其作品的“巨大力量”、“寓意于不言之中”6

     “在期望与现实之间,伪装与真相之间,意图与行动之间,发生的信息与收到的信息之间,人们所想象的和应有的事物与事物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讽刺性的差距——这是海明威从一开始就采用的伟大主题;而这个主题要求用一种讽刺的方法在艺术上表现出来”7。哈里代并不认为“读者一定要了解倍克尔先生关于《永别了,武器》所提的象征形式才能抓住故事的要点;但是,如果他不了解凯瑟琳·柏克莱死亡的讽刺作用,他肯定就完全忽视了故事的要点”8。可见,他把讽刺作用看得相当重要。那么,让我们纵观一下《永》中的讽刺。

     从小说一开始,细心的读者就会察觉到一些与战争极不相符的奇怪想象。请听亨利的叙述“:冬天一到,雨便下个不停,霍乱症跟着就流行起来。但瘟疫受到控制,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9。这一个“只”字引出了一个“身体健康,而精神却麻木不仁的主人公的出场。作为一个非战斗人员的亨利,住在舒适的环境中,每天与军官们吃喝打诨,还常光顾为军官准备的妓院,而且竟然得到允许去度假,这些与战火纷飞的战争极不相容,这使读者马上意识到作者是在冷眼看现实,用讽刺的笔触点处人们对战争的麻木与厌战情绪。紧接着一系列荒唐事接连出现,讽刺的笔锋亦越见犀利。首先是亨利的受伤,他是在准备接收伤员时受伤的,当时他正与其部下在一所防空洞里享用干酪和通心面,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伤的。他非但没有救护伤员,自己却成了第一批被运往后方的伤员,可见,海明威讽刺之功效。亨利虽有出发前凯瑟琳送给他的护身符,保护他免于一死,但它却不见了,“大概是在包扎站时被人拿走的”10。人们在战争中到底想得到什么?与他共住的雷那蒂来看受伤的亨利,让他“仔细想想”,“只要能证明曾做了什么英勇的事,银质勋章不成问题”11。当“我”被送到米兰的美国医院时,竟无人知道怎么办?年老的护士哭哭啼啼,不知所措,因为“房间都没有预备好,被单都给锁起来了”12,没有一个医生。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有医生来,但却是三个医道不高明的医生,连片子都不会看。在其养伤期间,通过亨利,我们看到了爱多亚的讽刺画像。他受过三次伤,而且认为“佩戴这些东西真好。认为比勋章好得多”13。并向亨利夸耀说“等你有了三条,那就显得你有能耐啦”14。他的腿脚都有伤,甚至“每天早晨捡些骨头出来”15,不错,“他是个地道的英雄,人人见了他都讨厌”16。又一幅讽刺肖像。前线在打仗,米兰却在“赛马”,人人能开心。九月战争失利,亨利要回前线了,可回到前线的第二天,就卷入了大撤退的洪流中。人们在撤退中又都做了什么?博内罗打死了一个不肯帮忙,急于追赶撤退队伍的上士,并自傲地说“这次战争里我还没杀过人,我一辈子就想杀个上士”17。可就是这个博内罗不久就逃跑了,因为怕自己被打死。因为在撤退中,他的同伴艾莫也被意军打死了。在这场大撤退的闹剧中,最富讽刺意味的莫过于亨利中尉之被捕并险遭枪杀。亨利目睹了与士兵失去联系的军官们如何在战场宪兵简短的审问后,一个个被枪毙。而这些宪兵们只不过“是些年轻的小伙子”,自认为“正在拯救祖国”18,因此“处理起生死问题来利索超脱,坚持严峻的军法”19,根本无理可讲。亨利只好乘机逃之夭夭。而又是这样一个逃兵,在米兰酒吧里却受到老板的热情接待,并坚持帮助他这个逃兵,加之他人的努力,“我”才能与凯瑟琳逃往瑞士,过了一段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那么,关于最后凯瑟琳的死又说明了什么呢?许多人认为这是海明威因自己的恋情未能实现的一种报复行径。我个人认为这样理解海明威未免也太肤浅了吧!哈历代认为凯瑟琳的惨死有两种效果:“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讽刺的一致性,同时又大大加强了讽刺的效果。仿佛作者曾经说过的:‘不要认为我向你们崭新的残酷和破坏只局限于战争;它们是生活本身的状况’。直至最后,整个标题讽刺的两重性才跃然纸上”。这样前后呼应,讽刺的意义更清晰了。

当然,海明威的象征主义很易察觉,但讽刺作用也不应忽视,它起到了提高作品意义的作用,加深了作品描写战争的主题。              (2161字)

参考书:

1.《海明威研究》,董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2. 《海明威研究在中国》邱平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90

3. 《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海明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80

注释:

(1)   王守义:《海明威的小说语言风格及其艺术张力》

(2)   林疑今:“海明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代序)——《永别了,武器》

(3)   董衡:“海明威的启示”——《海明威研究在中国》

(4)   (7)(8)E·M·哈里代:“海明威的双重性:象征主义和讽刺——《海明威研究》

(5)   海明威:《谈创作》

(6)   罗伯特·珀·威克斯:“海明威评论中的分歧”——《海明威研究》

(9)(10)(11)(12)(13)(14)(15)(16)(17)(18)(19)《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海明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