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尔滨档案》

(2011-07-02 23:31:50)
标签:

纪实文学

哈尔滨档案

文化

分类: 读书,写作,看电影,做饭

 《哈尔滨档案》

《哈尔滨档案》

      (图为哈尔滨犹太总会堂旧址)       

《哈尔滨档案》

           

《哈尔滨档案》

                              (位于道里通江街上的原犹太中学全景图)

                            

     作为哈尔滨人,自然对有关哈尔滨的事情感兴趣。

    好像是电视里讲,最近有本书很是流行,它是通过一个家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了整个哈尔滨犹太人的历史。

     2009年1月份在道里新华书城把书买回来,忙于给老公找医生,看病,同时,春节也临近了,因此,并没有马上读。

    春节过后,想起了那本放到书架上的《哈尔滨档案》。于是,从2月19日起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读完。

    书写得很好,原想档案嘛,有可能会很枯燥。更何况,书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远已逝去的生命。但作者,这个出生于哈尔滨的犹太女人却复活了历史。通过她家族那些发黄的照片,久已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我被带进了遥远的海拉尔,与她的家人相遇了。

     作为传记文学,应该说书的情节性并不强。但是,作者寻访的过程却时时抓住了我的心,使我不由自主地跟随着她探索的脚步,一步步走进俄罗斯,回到那遥远的时代。除了做饭、看我钟爱的《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II》、《可爱的你》外,我马上拿起书续上我的想象。

     正像作者玛拉·穆斯塔芬所感觉的那样,她那姨姥姥梦幻般的眼神,也吸引着我走进了这本书。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美丽、优雅的女子会在26岁被枪决!

     作者就是因为这张无法忘记的照片,选择了主修政治与国家关系作为自己的专业,因此,阅读了许多有关苏联的书。

研究生毕业后,作者在国家安全部工作过,作过外交官等。好像是命中注定,她处处可以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往事,因此,她必定是那个揭开她家人死亡之谜的人。

   她有幸去开放的俄罗斯旅行,她的好友又是驻俄罗斯大使,这无疑给她足够的信息,让她开始了探究家人死亡的历程。无疑,半带点官方色彩的身分使她辗转近一年的时间拿到了她家人的内务部档案。披露的内容让她震惊。

   在国内的一次酒会上,她主动结识的高尔基年轻的市长,又帮助她得以在高尔基市档案馆拿到她需要的档案。

   在哈巴罗夫斯克,一位为众多在大清洗中死难的冤魂平反的前克格勃萨沙,又帮助她拿到了她大舅老爷-----一位内务部官员的档案。

正是这些档案,她所学习的专业,加上她那些思维清楚,记忆力惊人的亲人,使她的记述既生动又真实可信。

   书的最后一章更是使我吃惊,她居然提到了那个我在报纸上曾了解的住在哈尔滨的一个俄罗斯老太太——瓦莉亚·韩。她实际上是住在俄罗斯的韩国人,后跟随父母来到哈尔滨。书中提到,上海有人为她写了本传记——《间谍:瓦莉亚》,以后,一定买来看。

帮助她串联起这些零散、无人知晓的秘密的可敬老人是:

基塔——她的姥姥。

廖瓦——她的舅姥爷,家族的大百科全书。

瓦莉亚——她父母在哈尔滨的校友。曾被作为间谍坐牢10年,后来,老年在家教孩子们英语和俄语。享年82岁。

弗罗霞——药剂师,哈尔滨的最后一个俄罗斯人,享年96岁。居然认识作者的奶奶。

                

《哈尔滨档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