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霞清
IBM的全球CEO正在推动IBM从"跨国企业"向“全球整合企业”的演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过程。对于国际化刚刚起步的中国企业而言,IBM“深度国际化”的故事能带来哪些启示?
一方面,全球资源的整合确实更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会,比如说更多的软件外包业务交给了中国企业,更多的制造业的工作机会流往中国。
但另一方面,全球资源的整合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是挑战。这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加快向全球化迈进。资源的整合将使得跨国巨头运营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本土品牌的原先的区域优势和价格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跨国企业资源整合的速度越来越快,留给中国企业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目前全球的主流市场已经被瓜分完毕,新兴市场跨国巨头在大举进入。这要求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去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只守不攻,仅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迟早会死掉。”
也许正是有着这样的全球化视野和远见,中国主流的IT企业联想和海尔纷纷通过了各种方式进行国际化。但目前联想的海外业务尚未走出亏损,TCL两次在欧洲落败,明基亦在欧洲碰壁。刚刚在欧洲遇挫的TCL的李东生说,如果重来,TCL仍然会选择进入欧洲市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家大的制造企业不是跨国经营的。
周伟焜说,新兴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可以直接进入“全球整合企业”阶段,不用像IBM那样经过“国际化”和“跨国企业阶段”。比如中国某电力工具厂,可以把设计放在意大利和美国,制造放在中国,而面对的国外的市场。问题是,“全球整合企业”同样要求对本土市场非常的熟悉,这对于尚未或者刚刚迈出国门的中国IT企业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IBM
模式其实不具有复制性,每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战略。这就如同一样的战略,由不同的人来执行,结果会迥然不同。
IBM这场变革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其实是危机感的加强和思变的决心。日趋平坦的世界,即使目前高枕无忧,如果不进行创新变化,最终会死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