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倍晋三通货膨胀量化宽松日元贬值汇率战 |
分类: 宏观经济 |
与外交态度出现缓和相比,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或仍保持竞选时的激进承诺。
据报道,安倍晋三正式当选日本首相当晚就召集内阁会议,着手未来几周内编制数万亿日元刺激支出预算,与此相对应,安倍会继续施压日本央行放松货币供给。安倍晋三要求日本央行采用2%通货膨胀目标,并威胁称,如果日本央行不合作,他将修改有关确保央行独立性的法律。
面对日本经济困境和内阁压力,日本央行难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得不在1月召开的央行会议上将通胀目标定为2%,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呼之欲出。
日本酝酿中的新一轮超宽松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紧缩的不得已办法,是迫于内外环境压力所为。
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日本经济在2013年仍会在困境中挣扎,高盛集团预测2013年日本GDP增速为0.3%,2014年GDP增速为1.1%。高盛认为,明年上半年日本经济继续萎缩,但在接下的三个季度中,日本经济将呈现反弹。不过,在2014年实施的消费税上调方案或给日本经济带来显著下行风险。
从内部看,日本政府负债率过高,实行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手段有限;从外部看,欧美都实行了量化宽松政策,日元走强,已经影响到日本出口。第三季度,日本G D P环比下降0.9%,其中外需贡献率为-78%。由于日本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外需拉动,因而要进一步刺激出口,就需要日元汇率走低,日本也就需要比欧美更为宽松的货币措施。
日本再度放松货币已不可避免,现在学界考虑的是,日本通货膨胀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一是对日本经济刺激效果如何,二是会否产生外溢效应。
从日本目前货币供给看,实际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过度宽松货币供给并不能带来经济增长。从历史看,日本作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发明者,其实践效果并不显著。经济学界对2001年至2006年的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做了大量实证研究,有的从货币传导机制入手,检验其效益,有的用数量模型进行检验,得到的结论都不是正面的。历史数据和经济现实均显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通货膨胀作用。虽然基础货币供给大幅增长,金融市场状况得到改善,但过度流动性无法传导给实体经济,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信贷规模始终维持在低水平。
经济学家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疏通货币传导机制,修复金融市场;二是影响预期和长期利率,推动实体投资和消费。从日本历史上和美国目前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看,基本都无法实现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的目的,对长期利率的影响也都有限。
无论日本还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在于政策错配,即用短期经济刺激政策来解决长期结构性问题,这与选举政治和政治家的短视有关。目前日本主要经济问题是人口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养老金存在缺口,财政赤字问题严重等。
当然,预期到流动性过剩局面,日本资本市场对安倍政策反应迅速,近期日经指数创9个月新高。日元汇率也出现回落,12月27日,美元对日元汇率触及一年以来新高85.86,日元进一步疲软或可以刺激日本出口。
不过,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消失,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发生逆转,宽松货币政策难以刺激银行贷款和企业投资。同时,即便因日元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但美欧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对华经贸关系陷入低谷,关系改善存在困难,日本对外出口只能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