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舒立:命运捉弄人,刘杉便是一大明证

(2010-10-22 15:45:17)
标签:

中国再平衡

胡舒立

财经

分类: 杂谈

胡舒立:命运捉弄人,刘杉便是一大明证

舒立是我的前同事、领导,也是我的老师。记得1989年4月27日在北京找工作时,我就在《工人日报》国际部见识了胡舒立的个性。后来到《中华工商时报》海外部工作,先跟着彭波,后跟着舒立做学生。遗憾的是,我对待新闻工作三心二意,没有跟着他们好好学习,至今也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舒立给我的评论集《中国再平衡》写序很认真,她告诉我,写的都是肺腑之言。我很感谢她说真话,也感谢她鼓励我前行。

 

刘杉一直在写专栏、写博客。收到他发来的书稿才知道,几年间,他竟写了这么多。刘杉是经济学博士,而且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财经专家,但是,看了这些文字,我觉得他的作品的价值,其实在于作为经济新闻评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评价和认可刘杉的文章。

我和刘杉相识于1989年,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时他是我的副手,可谓颇知根底。平时谈起来,他不是很喜爱报纸这一行,总是感觉没有“自我实现”,不过,至少到现在为止,他干了20年报纸,而且始终在一家报纸,其个人成就由此展现。命运作弄人,刘杉便是一大证明。

我觉得,刘杉的博客和专栏文章,其实就是经济评论和杂文,这些作品成功地体现了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他是经济学专业科班出身,本科、硕士都是在南开大学度过的,后来,还在南开读了在职博士。他有经济学理论功底,作品中也可见到不时征引的经典论著。不过,他引用的目的不是掉书袋,更多还是新闻评论的要求:更深刻地理解、更准确地表达。经济学教科书常说,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这意味着以真实的世界加深对原理的领悟,证实或证伪经济学者的观点,也要求严格以经济学原理观照社会现象。刘杉的作品显示,他确实是努力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而写出了有价值的经济新闻评论。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人不少,成为大经济学家者不过是凤毛麟角,刘杉最终选择了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新闻人,这个选择,不管当初或人生中途是不是后悔过,从其结集作品看,其实是正确的、有意义的选择。“男怕入错行”,刘杉入行没错。

细读这本书,可以看出刘杉身为新闻人的敏锐多思。他勤于捕捉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内涵,发掘经济现象的复杂,使文章读来不仅有味道,而且有力量。他的这些“经济杂文”也较好地体现了杂文特有的短小、活泼、锋利的特点,颇见作者性情。在《房价问题就是货币问题 》一文中,他写道,“说是徐滇庆不心疼银子,其实徐滇庆也挺窝火的,老徐赚俩子容易吗?放着加拿大的好日子不过,天天在国内跑,什么场子都走,又不是白求恩。好不容易混个脸熟,结果被媒体忽悠了一个‘赌’出来,这个‘赌’是天上掉下来的,心里那个‘堵’可是自己的事。”也许徐教授读到此,也不免会心一笑吧?刘杉对房地产行业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有整整两章是专门写房地产的,其他章中也常有涉及。我想,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极端重要,而且因为它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公正。从这些文章中能格外强烈感受到作者的愤怒、无奈和期盼,以文度人,可知刘杉可谓学者型记者,仍是性情中人。

本书出版之时,当为刘杉从业新闻20年。人到中年,今后的刘杉会走在哪条路上?我不知道。希望本书在刘杉作为新闻人的职业征途中,是里程碑,不是休止符。

胡舒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