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透过媒体报道看微软,总是雾里看花的感觉。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对于一个创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高技术公司,对于一个在快速变革行业称霸达二十年之久的公司,它是如何保持“基业长青”的?微软老矣,尚能饭否?机缘巧合,感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安排,最近两年之内本人获得了距离观察微软的3次机会,终于觉得可以抛一块“砖头”了。
对任何一个公司能否保持基业长青有三个判断:一是公司是否经受了产品生命周期变革的考验;二是公司是否经受了领导人更替的考验;三是公司是否经受了商业规则的变迁。
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化很快,早期的很多著名的公司都没有过好这一关,可以列出一串很长的名字:Lotus、、WordPerfect、UCDOS、WPS等等。从早期的DOS起家,现在的微软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从微软产品普及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虽然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张亚勤先生曾说:“微软的产品是多层次的,覆盖范围很广,跟一个对手的竞争一般只存在于一个方面,通常情况是我们两三年就会换一次竞争对手,两三年之后,我们还是我们,但竞争对手已经变了。”这样的说法绝不是自大或吹牛,微软产品的变革和开发方面绝对是实力超群。按照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院长沈向洋的说法,微软现在的产品阵营可以分成四个“野战军”:一野是操作系统系列产品;二野是应用软件系列产品;三野是XBOX游戏产品;四野就是盖茨先生重点关注的、用来和Google竞争的搜索引擎系列品。只要你想一想微软在全球有7个研究院,研究院中招聘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每个研究院都制定了覆盖未来10年左右的研发计划,微软经受住产品生命周期变革的考验,没有任何疑问。
在过去20年,世界IT业的游戏规则是微软和英特尔共同搭建的“wintel模式”——摩尔定律和不断向人性化前进的操作系统。在IT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Google提供了未来IT产业的另外一种发展路径。Google描绘了一幅基于互联网的图画:你打开电脑或手机,可以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但无论哪个操作系统,都支持Google的界面。在这个界面上,左面是今年的天气预报、工作日志、刚刚更新的个人博客,而中间是新闻页面、中间是邮件,右边则是各种搜索业务,潜入关键词或者属性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提取出布什总统在国会山的演说全文,观看发生在意大利的一场球赛的精彩射门、或者找到周杰伦的最新单曲的试听片断。Google模式最核心的要点是:这些服务是免费的,可以从在线广告市场上获得收入。虽然微软过去十年一直在向互联网发起进攻,在互联网产品建设上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微软在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上却并不成功,“全球每年的在线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70亿美元,而微软只占其中很小的份额,大约10%多一点,而竞争对手Google的份额达到30%以上。” 当然,微软不会坐以待毙,可以收购雅虎这样的公司,从而快速占领在线广告市场,达到和Google竞争需要的筹码,但是这些变革需要公司结构、企业文化等进行相应的变革,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总之IT产业的主流游戏规则变了,我们在拭目以待微软能否跨过第三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