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卡通不会用,北京人真土?

(2006-05-15 00:49:27)

一卡通不会用,北京人真土?

图片来源: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932396927320064/20060511/793797.shtml

 

2006510日,北京公交地铁开始实行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再平常的事情发生北京,就是一件大事。就在当天,150万一卡通用户在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上刷卡。万余车站服务员上岗疏导乘客,甚至主管交通的北京市副市长也在高峰期与市民们一起乘车,体验刷卡生活。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乘客对刷卡程序陌生,需要在不同的门上车、刷卡,造成了拥挤。北京交通台在当天的报堵路况,比平时增加很多,秩序非常混乱。在网上看到了网友对此事的一些评论:

“杭州、上海都使用好多年了,刚开始时好象也没有出现像北京这样的混乱情况。真是老土,北京人的素质真低!!”;

“北京这样的交通状况,2008年更糟,干脆奥运会搬到我们县召开算了。”

总之,逮住北京有这样的“糗”事,不说白不说,当然北京的网友也不是吃素的:

“北京的流动人口比较多,不会刷卡的主要是外地来京人员。”

也有的网友提出:“ 谁能让几百万人在第一天在几小时之内,同时坐公交车刷卡,还能特顺利,又不堵?!谁要是有这本事,就趁早别在这说风凉话,应该提出点建设性意见,别没事瞎哼哼!”

由于北京生活很多年,对北京的交通问题一直很关注(见另一篇博文《用互联网原理解决北京的交通问题》)。因此我认为,为了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哪个地区的人打口水仗,意思不大,我同意上面最后一个网友的观点,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也应该提出一些批评性的意见。

首先,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使用一卡通乘车是必然趋势。在香港有一种叫“八达通”(四通八达的意思)的IC卡,可以承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交各种费用(包括各种水、电的月费),甚至可以进行电子商务的小额支付。如果北京现在使用的一卡通能够达到这样的功能,确实能方便百姓生活,功德无量,甚至能促近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现在由于部门利益分割,百姓手中的卡太多,往往是“一卡不通”。

其次,这次混乱的原因,同时也可以用中国“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来分析,以便吸取教训。在天时方面,这次一卡通工程实施的时间选择有问题,选在黄金周之后,客流回潮高峰,加剧了情况的严重性;在地利方面,应该分步实行。选择地铁或者平时比较清闲线路首先开始实验,而不是全面实行,像300路公交车平时就比较拥挤,而且以外地人乘车居多,应该最后实行;在人和方面,应该密集宣传一段时间,再有一个月左右的过渡期,使乘客平静地接受这项变革。

再次,这样的一卡通工程,和2003年春季防治SARS病毒类似,牵扯到上百万人,如何能做到紧张有序,顺利开展呢?可以应用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该学派认为: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管理职能”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管理职能,并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一项工程结果的优劣,往往是管理过程出了问题,本质上是管理职能不到位造成的。按照这个角度看,北京的一些城市管理部门,确实比较土,适应现代城市的管理职能不到位,不要说和香港比,就是和上海比也有一段差距。比如,从首都机场回来的时候,如果你住在三元桥附件,就算倒了大霉,司机在拉你的时候总是多跟你要钱,否则就是给你脸色看,因为他们等了很长的时间。其实只要把等候的车辆长途和短途分开,这个问题立即就能解决,但是就是没有人管。从这次一卡通引起的交通混乱中,说明工作思路需要改变,采用大规模运动方式(比如动辄就动员上万人)的方法已经落后和过时,应该在管理细节方面下功夫,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路。否则,等到奥运的那一天,只能采取不让私家车上路的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最后引用龙应台的一段话:“如果闭着眼睛让天方夜谭的神毯带你飞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睁开眼后,你将如何分辨这是个发达国家,还是个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她提到的一个办法是“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小时。” “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而“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祝愿北京很快就变成裤脚不肮脏的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