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在舞台上活起来——浅析严凤英的表演体系
侯露
作者简介:侯露,国家一级编剧,黄冈师范学院特聘“黄州学者”。享受国务院津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文(艺)学士。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进修中国戏剧理论硕士课程。曾任知青、安徽省电台文艺部编辑记者、合肥市文化局副局长、合肥郊区挂职区长助理、安徽省剧协原副主席、秘书长、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府参事。现任全国政协京昆室委员、中国剧协会员、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员、世界剧协音乐剧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有电影《徽商情缘》、电视剧《生意场上的女人》、舞台剧《奇债情缘》、《风驰瑶岗》、《李清照》、《难忘红蘑菇》及《商女情缘》等200多部集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
概述:什么叫严凤英的表演体系?
习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中国戏曲是以演员在舞台上程式化表演为中心的演剧艺术,因此每个剧种的代表人物,不仅代表着该剧种的最高表演水平,也代表着该剧种的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发展高峰,人们将这样的演员称之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徽班进京230年以来,高朗亭、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就是先后彪炳青史的四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黄梅戏的历史虽然比不上徽班徽戏,但就是在短短的时间把黄梅戏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变身为全国五大剧种,王少舫和严凤英两位先贤功不可没,是他们在舞台上完成了从乡间俚曲“黄梅调”向可以搬演天上人间、家国情怀的大剧种的转变,提升了黄梅戏的品位,完善了黄梅戏的表演品格,不仅为黄梅戏赢得了亿万观众,还为日后一代代黄梅戏演员奠定了表演体系,使得黄梅戏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秀,始终保持着贴近百姓沁人心脾的美学魅力。我在纪念严凤英诞辰90周年、王少舫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呼吁,有必要将两位先贤创下的黄梅戏表演体系梳理出来,明晓天下,促进黄梅戏不断繁荣发展。
借为国家艺术基金“黄梅戏严派高级研修班”讲课的机会,把我对严凤英开创的黄梅戏旦角表演体系的思考总结,跟大家做个交流,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黄梅戏有没有表演体系?
1、草台表演阶段
根据资料显示,黄梅戏起自乡野,来源与大别山腹地和皖江一带的民歌、山歌、茶歌、渔歌、秧歌、情歌,所以早在上个世纪,人们称之为“黄梅调”。
黄梅调戏班早期的演出有两种,其一是职业班社的在相对固定的场所有固定的演出,班社定下各种演出分红制度,艺人们凭借班社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其二是草台班子的流动演出,黄梅戏早期的草台班子的表演非常简陋,“可是他们拉我看了真正草台班子的黄梅调,我就大倒胃口,在割完庄稼的田埂上搭个草台,道地‘三打七唱’。男人扮女人已经不太好看了,却又穿着从农村大嫂大妈那里借来的娶媳妇拜堂穿的花布裙袄,委实寒碜得很”。早期黄梅调演出没有乐队伴奏,没有七声音阶,锣鼓帮腔,是“三打七唱”,高难度精美的程式化的身段表演基本没有。
2、剧场表演阶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班走进了安庆、池州、铜陵、芜湖等沿江城市,深受底层老百姓欢迎。抗战期间,在王少舫先生唱黄梅戏之前,黄梅戏班依然“三打七唱”,服装也很简陋,谈不上“行头”,王少舫先生第一次演《天仙配.
鹊桥》时,还是问台下一位观众借的衣服穿上了台。 (见《王少舫与黄梅戏》)
虽然黄梅调早期的演出甚为简陋,但该剧种的先天却很足,生、旦、丑行当齐全,班社众多,人才济济,黄梅戏老艺人以专攻行当擅演角色而争胜称善一时。如丁老六的五个半陈氏和他的彩旦戏,查文艳和潘泽海的青衣戏,刘正庭和吴来宝的丑角戏,程积善的旦角戏和老生戏,邹胜奎的老生老旦唱腔相当于京剧的老艺人高庆奎,号称“隔壁听”的阮银芝的唱腔,还有当年的著名坤角桂月娥、张胜英等等,严凤英、张胜英、桂月娥是早期黄梅戏挑梁的三姐妹。此外黄梅戏小戏以“二小戏”和“三小戏”见长,小生、小旦、小丑是黄梅戏小戏的标配。
一个没有乐队伴奏,没有行头,唱腔没有导板、回龙等等变化的剧种,在舞台上也能存活,并且日后逐步丰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究其原因,是它承袭了中国戏剧“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以优美细腻、充满泥土芳香的演唱和虚拟的表演手法,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3、升华定型阶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