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有分明冷暖自知晓
(2021-04-30 08:10: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随感 |
四季有分明
——作家艾玛长篇小说《四季录》读后感
作家艾玛创作的长篇小说《四季录》是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17年6月出版发行,全国各新华书店和当当网有售,每本售价:39元。作为作家艾玛的忠实读者第一时间从当当网邮购,自己第一遍阅读的时间是2017年9月10日至2017年10月3日阅读完第一遍,可以说看得慢。
但自己认为看得很认真,很兴奋,感觉很过瘾,想写点自己的阅读感受,可真要动笔发现自己不知从哪里下手为好。这才意识到还是没有理会作家想要表达的意图。又用了十天的时间草草再次翻阅了一遍,这期间跟小城的一些作家谈到过作家艾玛创作的这部作品,认为作为法律博士学位的作家艾玛在这本书里面无论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人性的角度,从预防犯罪的角度,以及对遏制犯罪的力度方面作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用了很长时间在构思这篇文字,如何准确表达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发现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想到过可以通过复述作家讲给我们这个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可马上想到这种复述有意义吗?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角度,你觉得可以打动自己的那些情节,不过是你自己的想法,更何况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理解习惯,深知为读者复述作家所讲的故事的办法有点画蛇添足,事倍功半。
这篇读后感的文字就这样一拖就是三年多,知道是心里没底不敢轻易去写,或许是等待某一天的顿悟。这期间自己断断续续又看了一些作家艾玛的其它作品,例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写实主义女作家从辑”中的那本《白日梦》,自己在2020年10月份看完的,跟当初看《四季录》的感觉相近,非常的兴奋,也很感动,唯一不一样的是看完之后借着那种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感觉,随手写了阅读的感受。
写完那篇《白日梦》读后感之后,便想到了迟迟未动笔的《四季录》读后感,要知道在阅读作家艾玛的这部《四季录》作品的时候,自己很认真做了记录,把作品中的人物列表一一排列出来,对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也作了简要标注,完全是为自己书写读后感做了充分的准备。
作家艾玛在《四季录》这部作品中为我们塑造的三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我坚信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有作家自己的意图,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的组合是服务于作家想要阐述的观点,至于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先后出场,以及他们的各自表现会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看完《四季录》后,首先想到的是作家为何将这本书起名为《四季录》,是作家在观察人在四季中的各种不同变化和人的不同表现,不否认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过你会发现作家并没有按照我们习惯理解的四季的春夏秋冬顺序去写,而是绝大多数笔墨留给了夏季、初春和秋季这三个季节中展开,冬季并没有直白的写出来,而是巧妙地安排在了作品的一上来的“楔子”和最后的“结尾”处,窗外呈现给我们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景象。
作家为什么不表明冬天,我认为这是作家向读者表明的一种态度,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完善法律法规和法律制度,向建设法治化国家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任重道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依然面对极为紧迫和十分严峻的形式,国民对法制社会的进程和对法制观念的认知程度依然像处在冬日,直接表达作家对当下我们在完善法律法制的道路刻不容缓明确态度。
故事的展开写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大学法律系教授罗大为(出国前的名字:罗浩)给他姘居女友丽兹•戈德曼讲述的故事,多年前在罗大为曾经生活的那个国度里,还处在法律尚待提高和不断完善的初始阶段,在罗浩居住的象城发生的一件事情,讲述人罗浩的感觉里并没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是对于丽兹•戈德曼来说,对这样的草菅人命的事情自然无法接受和理解。
作品的一上来描述了在罗浩教授曾经生活的那个城市——象城,一个名叫袁宝的青年身上发生的故事,他看到一位马夫在抽打不听使唤的马,这位青年用自己的身子挡在马夫和马的中间,阻止马夫继续抽打那匹可怜的老马。袁宝看到被抽打已有伤痕的老马,心痛地抱住马脖子哭了,我认为这是作家试图表现人性善良的最真实表现。
作家塑造袁宝这个人物形象,我认为作家试图表现中国农民内心善良美德的具体体现。在作家看来这种美德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的时期,能够看到在中国乡镇年轻一代人身上承传这种善良是一件幸事,乡村城镇城市化的改变并没有完全地改变人性中闪光的品质。
估计作家塑造这个形象的另一个意图,是给予了袁宝无限的同情,他的善良,他自身表现出来的那种优秀品质,以及性格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农民表现出来的柔弱,以至于在被诬陷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现在我脑海里呈现的袁宝形象,自然联想到了圣经中讲述的那些故事,袁宝从中国农民转换到殉道者的身份出现在作品里,他含冤赴死,同样也是便显出法制不完善造成的人间悲剧。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善良的热血青年,居然以悲剧性的命运结束生命,他曾经赢得的美誉,突然间的惊天逆转,而造成这一切的却不完善的法律制度错杀了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当袁宝美德还在乡镇周边传送的时候,另一个让所有人不敢相信的消息传来,这个美德少年袁宝居然奸杀了居住在象城的一位做皮肉生意的少女,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上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这让所有称赞袁宝的街坊邻里们大跌眼镜,随着媒体的宣传,更多人相信了报纸上的报道,袁宝从一个心地善良的美的少年转瞬变成了杀人犯。
我在想作家在塑造袁宝这个人物时,有意让他成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让袁宝含冤屈死也是有意而为之,来折射我们法制建设上暴露出来的很多漏洞,对曾有的一些简单粗暴审案、判案做法表达了对草菅人命的不屑和愤怒。袁宝承认罪无需更多地去解释,读者便会想到那个年代不完善的司空见惯,无处伸冤的袁宝只能在不堪忍受的“重压”下承担下来,成为了替罪羊。
在袁宝的死这件事情上去看并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作家把错杀袁宝的事情揭露了出来,既表现了对冤魂的同情,也在法律的层面上去观察对这个冤假错案的处理结果,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大前提下,将这样一个冤案最终无情地予以否定,让一批本应受到法律制裁的人逃脱,写出那个时期社会之乱象,作家为我们打开了观察社会的窗口,让读者阅读之后深感在建立法制社会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接下来作家很巧妙地选择了不同国度的人讲述的故事做了对比,罗浩在国外讲给女朋友丽兹袁宝的故事,接着丽兹又给了罗浩讲了自己亲历的故事,两个不同的故事做了很有效果的对比,丽兹讲的是她的前男友史蒂夫,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年轻伐木工,在高速公路上不小心撞死一头小鹿,他当场哭的稀里哗啦,要不是女朋友多少个吻,才止住他的眼泪。而这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最终在躲避一头鹿时,把汽车开进了陡峭的积雪山谷。
读者不难发现袁宝和史蒂夫的善良没有差异,所以作为正常思维的丽兹怎么会相信东方大国上的袁宝会奸杀无辜的少女,这种对比和衬托的意图很明显,不需要在这里挑明。袁宝的事情写到这里告一段落,开始讲述与这个事件有着相互关联的那些人物和事件。一张相互关联人际关系的网在作家的巧妙构思下逐渐地展开,他们是生活在象城里面方方面面的人。
作家把读者带回了袁宝出事的那年,一九九六年的夏天,袁宝这一年正好十八岁,按照法律规定已经成为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为什么选择在夏天,我想这种大自然呈现出来的酷热,与人的情绪易于浮躁的季节,也是发案率比较高的时期,作家安排这同样是“严打的季节”,这给袁宝出事后被迅速审判做了很合理的铺垫。
袁宝生活的那个乡镇,是城镇化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原本四处农田的景象,让有看天象的本事袁宝在村里面还有点名气,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推进,农田变成了水泥马路和厂房,街道上多了一些电影院和录像厅,这倒让包括袁宝及其他年轻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虽然作家没有讲明多种的娱乐床所的出现对年人情的影响会有多大,在法制尚待完善的大环境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景,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作家介绍完袁宝的大致情况后,把读者带到了了象城河东一个叫“一片云”的理发店里面,这里的刚刚入职,名叫王小金的理发师,有很不错的理发手艺,被店老板一眼就看好,而且年轻的王小金也是一个不多言、不多语,性格内向的年轻人。
谁也没想到正是这样一个感觉沉默寡言,极为平常的年轻人,竟然是背负几条人命案的杀人魔王,只是侥幸把象城杀人案的罪名让袁宝顶上了,事过几年后王小金主动坦白在象城乌衣巷一百三十九号的那起凶杀案,绝非是袁宝而是王小金所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是天道,六年后,一个初春季节离象城不远的石城警方从堵在公路上的大巴车上抓住一个杀人犯,他在石城将一个男子割喉,惨死在出租屋里,杀人的就是曾经在“一片云”的理发店工作过的年轻理发师王小金。杀死对方的理由很荒诞,因合租水电费发生纠纷,后来通过案件的不断审理,才知道这是一个背负多条人命案重犯,被誉为“微笑的陶德”。
事发以后最关注王小金案件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云”理发店的老板章云,在王小金在店里工作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相爱并同居了,章云在王小金离开以后发现怀孕,几经思考把女儿生了下来。
章云明白自己曾经爱过的王小金犯下的罪行必死无疑,想到了应该让王小金看一下他们的爱情结晶,在探视的时候把孩子的照片给王小金看,这个被誉为“微笑的陶德”的杀人犯在看到女儿的照片后,善心大发,又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不想一死了之,想通过立功赎罪免死,便主动交代了在象城杀害少女的事情,这一消息被传出后引起轩然大波。
我个人认为王小金主动承认在象城杀人的事实,无疑是彻底揭开社会乱象的过程,接下来作家笔下的那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用自己的表现来验证作家看到各行各业的那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蔑视。某些部门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居然否定了王小金主动坦白的凶杀案。
这个作品好就好在把袁宝的冤屈致死后,牵扯到的另一些人拉到故事中来,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帮助从袁宝身上得到实惠的人,他们随后的境遇,首先是象城大学副教授木莲,听到王小金自首受到惊吓,失手砸伤了右脚,为什么受惊吓?毫无疑问跟她得到好处有直接的关联,她的好处的那天也正是袁宝被执行死刑的那天,即使自己的丈夫跟她说着是一个车祸死亡病人的器官,但是敏感的木莲自然会想到这些巧合中的很多不寻常的东西。
木莲是研究法制史的历史学副教授,也是反对用器官买卖的成员之一,但是生活就是这样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在主张反对的同时,又在那个特定时期得到继续的物品。在获得新生的同时,这也成为了她永远的精神负担,她感受到了得到与失去的相对应的那份沉重的精神负担。
得到实惠之后的木莲与她的丈夫罗浩情感生活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用作家的表述,“寂静如历史去了以往的那种感觉,丈夫把更多时间用在研究学识上,她也只好适应这种变化,”在木莲的心里面非常的清楚,曾经共同建立起来情感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在快速走向崩塌。
获得新生的幸事,却没想到在获得重生之后,夫妻感情却出现了问题,作家明白问题出现不仅仅情感层面上的,根本是心理层面上的,夫妻两个人的小心翼翼,实际上是情感疏离的表现,但我更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在得到最需要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本不想失去的东西。
作家在这部作品的视角点聚焦通过法制观念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当下社会的现状,作家将我们社会呈现出来的那些不完善和法制观念薄弱现实问题,并没有硬生生地搬出来晾晒,知道某一些人不喜欢这样直白地晒出这些缺憾,作家用这样一个故事让读者去思考。让读者明白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
作家就是通过讲述,让读者自己学会思考,在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类似这样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假如能找到这样相似的事例证明我们的制度建设仍需继续努力。作家告诉读者我们当下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对法制的认识和做法,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完人,特别是男同志在作家的感觉里面更像是一个未进化好的动物。
作家在这部作品里面两次用了那句箴言:“承认离弃罪过的,比蒙怜恤”试图想要告诉所有的人,人犯罪不过四步,罪是由眼睛看,再产生贪,然后忍不住犯,最后怕负责任便藏。最后一步藏式掩盖自己罪过。是人都会犯罪,而人若要得释放就必须承认,之后再离弃,这样神会赦免。
细细回味《四季录》整部作品,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所有人物都是在“必蒙怜恤”的路上,自然首当其冲写到了接受袁宝器官的象城大学副教授木莲,她在不知情中,在丈夫同学的帮助下,成功地进行了移植。但是随着真正凶手的落网,这些内幕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随着木莲调查的进一步深入,心里面的那种负疚感与日俱增,最后成为了反对使用的拥戴者、倡议者,毫无疑问木莲的这种表现是自我拯救,最终会得到神的赦免。
在《四季录》一书中,从木莲的丈夫罗浩,到冷面杀手王小金、从木莲的姐夫钟华,到与罗浩与有染的学生范小鲢,还包括异乡他国的内藤贤教授、史蒂夫的朋友查尔斯·里奇、丽兹的邻居本杰明和埃丽卡(本杰明的妻子)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存在的原罪。
而在这部作品里面的另一些男人就更明目张胆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大学教授罗浩在妻子没有手术前就与网友开房,罗浩的父亲更是不甘寂寞,退休回到家乡与那里的中老年妇女整天呆在自己家中一起娱乐,袁宝的姐夫万建军更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施暴者。作品中的各种类型的人物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作家的感觉中也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
《四季录》是作家深思熟虑后的一部探讨人性与法律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性的作品,作家清楚看到人身上的那些原罪,更知道法律的作用,信仰是更高层面上的一种境界,引导与人为善,告诉世人“必蒙怜恤”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作品,你就明白作家真实意图所在,就像毛姆说:“小说家通过自己所讲述的事件、选择的人物以及对他们的态度,为你提供一种对生活的批判。”作家艾玛在《四季录》这本书里就是这样去呈现和进行批判的,这本书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也就自然而然体现了出来。
高兵
2021年2月8日夜写于家中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