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写到哪(之一千八百一十三)
(2020-12-23 07:59: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感悟生活 |
我一直说,写作也好,阅读书籍也好,千万别把这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得太高贵,那是你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与那些每天吃完早饭拿着马扎子去公园打扑克的退休职工的兴趣追求一样,舞文弄墨的所谓文化人与每天跑菜市场为家庭做贡献的大妈的乐趣也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以自己的快乐为目的。所谓的不一样就是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人高兴,而那些人是为了家庭成员的高兴,但高兴的本质和程度是一致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己被文化潮流卷入,迷失了原本想当劳动模范的自己,结识了喜欢文学的同龄人,后来又结识了有水平的老师,逐渐开始染上了“文学病”,认为只有读书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高谈阔论才是最高雅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投入到写作之中,每天泡在老师家里面听他分析名著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分析,听老师对当下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判断,听的如痴如醉,认为自己找到了未来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竟然忘记了都要面对生存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就像我写的那样在老师家看到面对生活重负的窘迫现状,老师可以用他自己的清心寡欲来面对,但你无论有多高的境界,多能忍受清贫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能对自己家人视而不见,在那个物质需求和欲望不断被激发的年代,毫无疑问更多的人不愿意生活在这样清心寡欲的环境中。
看到师母为了孩子的费用着急的时候,老师一筹莫展,已经把有限的工资一把交给妻子,而现实中需要花费的又太多了,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感觉是司空见惯,当时自己还没有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看到老师两口子为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吵架,自己年轻不理解这些,认为师母有点不近人情,太俗气了,就没有考虑到作为丈夫要承担的责任。
到后来才逐渐地明白,一个家庭假如没有像师母这样尽心尽力为家庭的主妇,老师的阅读和畅谈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到后来连老师也不得不承认最困难的那些年是妻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说为家庭做出贡献的人,她就比读书人低一等吗?我认为不存在这种比较。
自己那时候理解不了这些,认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包括自己的媳妇,一旦抱怨自己对家庭不负责任,就拿读书和品味差距为借口,大言不惭说正在为不久将来的金光大道做不懈努力,似乎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到后来才知道这是痴人说梦,竟然一度自己还想不工作了,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和写作上,幸亏没有付诸实施,要不然早就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
到现在看虚幻的“文学光环”害了多少人,自己严格意义上也算作受害者,更要命的是自己就看不清自己就不是那么一块料,顶多也就算作是一个爱好者,而那时候自己狂妄地觉得了不得了,跟着同学到处去探访,实际上就是去卖弄,结果不比不知道,你才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周围结识的文学朋友跟我差不多,自我感觉良好,感觉对谁也不服,看了没几本书,便觉得自己已经是满腹经纶了,就想出去比试一下,即使自己已经占了下风,依然给自己打气认为自己的观点没有错误,实际上双方都不着边际,都在那里堆砌辞藻,搞那些华而不实的把戏。
记得有几次自己一个对电影有些关注的朋友被我们誉为电影方面的专家,恰巧认识一拨人中也有这方面的“高手”,听说都有这方面的特长,便想到了去比试一下,自己成为了最忠实的观众,在那里谈了几部国内外的影片,现在知道根本就没有看懂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
两个人从电影的表现技法上去聊,在到后来才知道都是从杂志上摘下来的,比的是谁的记性好,记得多的就占上风,恰巧我的这个朋友博闻强记,在那里夸夸其谈,好像占了上风,为这件事情他兴奋了好长时间,感觉是让我继续找类似的场合,让他的虚荣心进一步得到满足。
那些年类似这样自我感觉蛮好的人好真的不少,后来才知道实际上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能说会道,再加上读了几本书,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名言警句,用现在的话说,喝了一些作家熬制的鸡汤,自认为就自成一统,就可以跟那些初学者卖弄了。
我曾经写过听说名一个人在哲学方面颇有研究,那时后现代派文学刚刚引入国内,存在主义、神秘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开始盛行的时候,为了尽快搞懂这些最先进的哲学理念和表现手法,想通过了解这些哲学观念的高人指点,绕道上山,尽快也能在众人面前显摆,目的就那么简单,那么实惠。
后来见到了那个神秘的人物,才知道我们的内心想法是一致的,都在那里装腔作势,故能玄虚,案头上摆放着一些哲学书籍,问他这些新观念的含义如何简单的去解释,他也感觉很为难,说现在他也正在思考这些问题,过去几个伟人的专著比较关注,看得比较多,这方面可以给我们一点帮助。
年轻不懂世故,感觉听不到真经便毫不客气地跟对方说,我们就是来听你对最新的这些哲学命题的解释,既然你还在摸索,那就等找时间再过来请教,至于那些你阅读过的伟人专著感觉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现在知道那时我们这些年轻人狂妄之极,因为就没看过那些专著,你怎么会有不合时宜的感受。
其实生活在自己设定的假象里面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自认为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不仅有满足感,也有一种无形的动力。我的那个朋友假如没有遇到现实中最残酷的事情需要面对,我想他会过的很幸福。可是现实并没有给我们创造虚构世界的实现可能性,最终知道文学并不能解决生存的问题,特别是你的灵性达不到大众的需求的时候,痴迷文学就是你走入泥潭或困境的必然。
那些年无论是身边还是周围类似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少,被逼疯的也大有人在,在这里自己不想去写这些,那都是自我膨胀造成的悲剧,把生存作为第一需要的基本要求,忘却的人可想而知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我的那个朋友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被打败的,在之后看到另一些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文学的冰山下都是那些殉道者。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还在第一个单位里面工作,亲耳听到老同志跟别人说某一个同事瞎了,问为什么瞎了,说,凭着好日子不过去搞什么创作,在那个年代在更多人的感觉中喜欢文学就是不务正业,后来知道人的精力有限,把精力放在文学上一定在工作上就有所拖累,就像我们说的“忠孝不能双全”的意思相同。
从工作到退休,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真的感觉就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拥有那么多的书,说好听话的人,说你有文化,喜欢读书,情趣高雅。换成另一拨人就说你不务正业,把买书的钱变成家庭生活的所需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言外之意就是读书认识绝对的自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侵占别人幸福的基础上。
到现在到觉得不读书的人比我活的更率真,倒是自己觉得读了几本书好像是多了一点什么,后来发现多了那一点东西真的不值一提,更多的是一种虚幻,在文化外衣里裹着的就是一个俗胎,感觉良好不过是自己的精神意淫。